10年后中国人就能上月球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二号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嫦娥三号“落月”当先导
与三年前首次奔月的嫦娥一号一样,嫦娥二号依然是一颗绕月探测卫星;然而,嫦娥二号绝非嫦娥一号的简单重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未来的嫦娥三号实现“落月”充当先导,这才是嫦娥二号的历史使命。作为“绕月”与“落月”的桥梁,嫦娥二号将带给人们哪些惊喜?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为我们揭开秘密。
【特点】 既快又近 既精又多
记者: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任务有何不同?
吴伟仁:二号工程有四个特点:快、近、精、多。“快”就是时间快了,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才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以做到。“近”就是环月的轨道变了,嫦娥一号是200公里,而嫦娥二号是100公里;另外,嫦娥二号还要进行15公里降轨,也就是卫星离月面最近距离只有15公里。“精”就是测量的精度高了,CCD相机对月成像在100公里的时候分辨率优于10米,在15公里的时候达到1.5米,这比嫦娥一号相机120米的分辨率提高了很多。“多”就是试验项目多,包括X频段深空探测试验和一些相机的试验。
【看点】 如何对地球进行成像?
记者:嫦娥二号是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先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吴伟仁:第一,嫦娥二号这次是走直接奔月的轨道,以后嫦娥三号也要走这个轨道;第二,100公里环月技术、15公里降轨技术,也是在为嫦娥三号做准备;第三,我们要对嫦娥三号拟着陆的虹湾地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记者:对于老百姓来说,嫦娥二号有哪些看点?
吴伟仁:首先是发射。发射之后,我们准备在奔月的过程中对地球进行成像。其次,在近月制动过后,争取对月球、地球同时成像,但这要经过试验,现在还不能保证。另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看点,一个是卫星被月球捕获,再一个就是15公里降轨。
【创新】 直接把卫星送入轨道
记者:嫦娥二号哪些设备是新建的?
吴伟仁:新建的不少,如技术试验系统、X频段测控系统、CCD相机等。
记者:这次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地月轨道,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吴伟仁:这是嫦娥二号的一大创新。打个比方,嫦娥一号是我们的大姑娘,大姑娘远嫁月球,先围着娘家绕了三圈,走了十四天才到月球。嫦娥二号是二姑娘,也要远嫁月球,我们希望她能够走捷径,不再绕了,直接进入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推进剂,另一方面可以留出时间在月亮上做更多的试验。
【规划】 中国2020年以后登月
记者:嫦娥二号之后,探月工程还有哪些规划?
吴伟仁:二期工程一共有三次任务,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三号和四号处于初样研制阶段,现在正在推进。二期工程之后,我们还要实施三期工程,计划大致在2020年之前完成。
记者: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
吴伟仁:这个必须按步骤走。探月阶段我们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方案,如果这三步都能顺利实施,那么就具备了人上月球的基本条件,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了。
【挑战】 三个环节风险比较大
记者:嫦娥一号在天上运行494天,嫦娥二号计划半年,为什么缩短?
吴伟仁:现在初步定的是半年寿命,但也可能会延长。为什么会定半年呢?因为在月面上我们要做很多试验,试验项目多,燃料消耗相对就会增多。所以我们设计为半年寿命。但估计半年过后,还会工作很长时间。
记者:航天是高风险事业,嫦娥二号哪些环节风险比较大?
吴伟仁:风险比较大的是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火箭把卫星发射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能不能精确入轨是这个环节当中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卫星到达月球附近时,能不能被月球捕获。弄得不好,有可能撞击月球,也有可能跑了,月球“抓”不住了。
第三个环节就是15公里降轨。因为我们选择的着陆区在月球的正面,所以我们降轨的时候必须在月球的背面,对背面我们地面测控够不着,完全靠卫星自主控制,这里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