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青春偶像。 五十八年前,年仅16岁的青岛姑娘郝建秀创造了优质、高产、低耗的细纱工作法,在全国纺织行业广为推行,她所在的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甲班七组,此后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成为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用英模名字命名的小组。 正如日夜穿梭的金梭和银梭,时光总是匆匆流逝,然而,现在隶属青岛纺联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纺纱二分厂细纱车间的郝建秀小组,却在近六十年里 细细探究,郝建秀小组的长盛不衰,来自于她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敬业与创新。 九任组长,个个像“拼命三郎” 时至今日,郝建秀小组的组长已换了9任,而在每一任组长身上,都能找到令人感喟的敬业故事。 郝建秀小组老组长王秀英长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加班工作,结果导致流产大出血,从此失去生育能力。 全国劳模盛桂兰是第八任组长,她给很多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不能伸直、严重变形的手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她和郝建秀小组的姐妹们周而复始地接头、换纱、落纱,每年在织机前走过的路程超过一万两千里。为了使自己的操作技术精益求精,她往往在下班后还要“加练”,双手因为劳累过度,患上了无法治愈的关节炎。 现任组长姜玲刚进入郝建秀小组时,为了达到单项接头动作的“稳、准、快”,每分钟上万转的锭子用手一遍一遍地拔,偶尔握不住就被木管烫伤;接头时则反复地练习掐头,食指被纱线勒出一道道血口子,钻心地疼。很快,她的操作技术达到优级,在多次操作比武中名列前茅。 在历任组长的带动下,郝建秀小组的每名成员都长久保持着奋勇争先的作风,在急、难任务中“来之能战,战则能胜”。 2005年,随着高新品种的增多,企业决定对生产流程实施再造,郝建秀小组主动请缨进行试点,取消了使用40多年的自动落纱机,改为“手拔纱”。为此,小组的姐妹们常常腰酸臂痛、双手火辣,却毫无怨言带头试验,为全厂推广手拔纱起到了示范作用,满足了客户对高新品种的质量要求。 去年高温时节,为了攻克纱疵过多这一难关,郝建秀小组灵活运用郝建秀工作法中“进车档全面看,接头换纱周围看,出车档回头看,跨车档侧面看”的要领,空前加大巡回量,最多时一班就抓出纱疵400多个,使棉纱疵点大大减少。据统计,近两年来,郝建秀小组每年都抓出纱疵5万多个,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10多万元。 试纺新品,找郝建秀小组 郝建秀小组始终能够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另一秘诀,就是她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 走近郝建秀小组会发现,该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有提高劳动效率、追求优质高产的使命感,她们在对郝建秀工作法熟练学习和运用的同时,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近年来先后制订了《操作技术练兵制度》、《上下工序走访制度》、《质量把关卡疵制度》等一系列全新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班前班后业余练,新老工人结对练,落纱空隙交叉练,重点辅导个别练”的全新“练兵”方法,使小组成员的操作技术始终保持在国内同行业前列。 除了自己不断创新,郝建秀小组还虚心学习省内外先进班组的经验,通过“走出去”开启思路,完善和提升郝建秀工作法。数十年如一日的“内外兼修”,使郝建秀小组的操作优级率连续20年保持100%,并且形成了强劲的创新能力。进入新世纪,青纺联集团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郝建秀小组凭借多年练就的操作“硬功夫”和技术创新水平,每每充当试纺新品种的尖兵,如今,“试纺新品种,找郝建秀小组”,在青岛纺联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细纱车间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来,郝建秀小组先后参与试纺成功了天丝、木代尔、大豆纤维、骨架纱、氨纶包芯纱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企业角逐国内外市场赢得了优势。前段时间,在试纺氨纶包芯纱新品种的过程中,该小组在郝建秀工作法“五看”(进车挡全面看、接头换纱周围看、进车挡分段看、出车挡回头看、跨车挡侧面看)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上下两看”法——上看氨纶丝是否在刺牙、导轮内,下看氨纶是否外漏、缺芯、缺棉,这一方法在企业全面推广后,使该品种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