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崇明岛最西侧的西沙湿地,共计4500多亩,栖息着近百种鸟和70多种鱼,象征明年将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2010米水木杉栈道蜿蜒在丛丛芦苇中。在上海科学家多年的生态修复下,西沙不仅风景宜人,而且生态指数令人称赞:近三年来,这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维持不变,没有增长。 在刚递交给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一份《湿地碳汇功能》报告里,西沙和崇明岛的其他湿地一起,被列为湿地碳汇 报告编撰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向本报透露,自然湿地单位面积的生态调节能力优于森林和海洋,在上海,湿地的生态“调节器”功能已开始显现,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减排天然“助手。 湿地吸碳量等于海洋 这份题为《湿地碳汇功能》的报告总结分析了全球58个已被研究的湿地资料,其中包括上海的崇明岛。报告显示,全球的自然湿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但其碳汇功能(即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和占全球面积七成的海洋相当。陆健健说,虽然这还只是初步的分析结果,未来3年里科学家将把调查样本量扩大到500个,但湿地的生态调节能力已不容小觑。 上海被喻为“建在湿地上的城市”,拥有全国最富饶的河口湿地资源,自然湿地面积约为2700平方公里。陆健健说,降低碳排放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人类活动的节能减排和大自然的自动调节,如果上海所有湿地都很健康和发育正常,就完全有能力吸收全市范围内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但在流域污染、水沙异常变化、海平面导致的咸潮入侵等环境危机的‘十面埋伏’下,加上频繁的围垦用地,上海并不能高枕无忧。因此,如何保证湿地健康并促使其不断成长,是上海要面对的问题。” 湿地有季节性“脾气” 据陆健健介绍,别看湿地的定义很简单,指的是水位呈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汇之处,但其实湿地种类丰富,“脾气”也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一个健康的湿地在聚碳固碳的生长旺季时,往往也是提供枯枝落叶的季节,水位较高;当它处于休整期时,就会变得较干涸。”陆健健说,要让湿地生态功能最大化发挥,就要摸准它的“脾气”,做出正向干预,保证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有条件时逐步改变湿地植被,由一年生草本升级为多年生草本、由草本升级为生态调节效能更高的木本等。 “上海的湿地总体来说属于良性发展。以崇明西沙湿地为例,自其经过生态修复以来,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显著。” 湿地也可人为“助长” 近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正在急剧下降,已影响到长江口湿地的老滩成地,而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海水倒灌、咸潮来袭等现象,都和老滩成地减缓、海平面上升不无关系。“咸潮不仅会导致自来水水质恶化,还会破坏长江口的生态环境。”陆健健说,控制频繁无序的圈围、加强湿地促淤,是固定流沙、减少滩面沉降等自然灾害的手段之一。 在政府支持下,陆健健及其所在的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崇明岛、九段沙等长江口湿地上开展的生态建设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效。“在适当高度的荒滩上种植芦苇、落雨杉和江南桤木等,人工帮助湿地发育成长。随着它的不断成长,它的生态调控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对环境而言,湿地不仅固定住了流沙,还会吸收江水和土壤中大量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水质和土质。” 【焦点链接】上海不会“沉入海中” 近30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出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据预计,到205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18厘米。这一出现在上月出炉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中的数据,令不少人担忧。在全球气候变暖下,海平面上升是无法避免的后果之一,而位于长江河口的上海或许比其他地区承受着更大的影响:海水倒灌、咸潮入侵的频率在过去几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盐水入侵或将在未来造成生物环境的改变,降低物种多样性,同时增加海岸滩涂和护岸工程的维护成本。 陆健健说,海平面上升速度以毫米计,以上海现有海堤的抗潮能力,即使到2100年,上海也不会“沉入海中”。“上海地处河口强潮区,每天潮涨潮落幅度较大,平均潮差就有3米,最高要达5米以上,因此,上海的海堤一般都有6到7米高,最高的有8米。即使海平面再上升30厘米,也刚到潮差的10%。”不过,陆教授提醒,比起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是目前上海面临的最大的地质灾害。“随着泥沙不断堆积,土地会在冲积土积压过程中不断变实,往下塌陷。近几年的数据表明,上海确实在以每年近10毫米的速度不断下陷。” 【焦点关注】上海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被看好 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发布的《巨型城市面对的巨大压力——亚洲主要沿海城市气候脆弱度排名》报告中,两个中国城市——香港和上海,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排行榜中表现不俗,分列并列第一和第二位。 亚洲是世界上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的证据,在亚洲各地广泛存在:整体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升高了1℃~3℃,降水模式发生改变,极端天气事件的数量增加,海平面在上升……由于亚洲的许多大城市都地处沿海或河流三角洲地区,所以更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威胁。 WWF的这份报告选取了其中11个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分别评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暴露度、社会经济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等三方面情况,综合而得这些城市的总体气候脆弱性。结果,在总分为10分的气候脆弱性评分中,达卡(9分)被认为是风险最高的城市;马尼拉和雅加达(各8分),加尔各答和金边(各7分),属于高风险城市;胡志明市和上海(各6分)的得分处于中游;曼谷(5分),吉隆坡、香港和新加坡(各4分),风险相对小一些。 分析上海在该评估报告中各子类别中的表现,可谓“先天不佳,后天努力”。在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暴露度排名中,上海因易受台风、潮汛、咸水入侵等侵袭而与胡志明市并列第二。在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敏感性排名中:上海排名第二,仅次于雅加达,主要因为人口数量大、对全国GDP的贡献度高。而在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排名中,香港和新加坡并列第一,上海紧随其后,评判标准主要是城市实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整体能力。 WWF(中国)上海项目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任文伟告诉记者,这份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组织完成,作为被评估对象的上海没有派员参加其中的工作。 据任文伟透露,和上海类似的河口城市,如汉堡、伦敦、鹿特丹等,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正考虑在明年世博会上成立世界河口城市联盟,携手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共同威胁,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