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青岛记忆 > 正文

建国60年追忆:上山下乡,他们把青春献农场

1
青岛新闻网 2009-09-16 15:19:36 青岛晚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王云芳:1972年回青,读书后在青医附院工作至今

田间劳动之余,与解放军一起交流学习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12月,毛泽东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号召。于是,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满怀理想和激情,毅然背起行囊,告别家人,离开城市奔赴农村,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此后十年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

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等待他们的不仅仅是青春燃烧的激情,更多的是新奇,以及新奇之后的艰辛。

    1970年3月,在青岛市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中,两百多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被选中成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他们组成两个连,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城市,奔赴济南郊区齐河农场,开始了他们交织着酸甜苦辣的人生“锻造”之旅。当年18岁的王云芳也在这支队伍中。如今年近60岁的她们翻开年轻时的照片,凝视着自己40年前青春意气、神采飞扬的面庞,一幕幕难忘的经历涌上了心头。

    新奇

    点着煤油灯接生小猪崽儿

    “人这一辈子真的应该到农村去住两年!要不,你就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乡土中国!”说起自己在“上山下乡”中得到的锻炼,王云芳和刘赛感慨万千。40年前,200多名中学刚毕业的青岛姑娘怀揣着到农村去改造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来到了济南郊区农场。“很多人从小就没有离开过青岛市,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农村,韭菜和麦苗怎么区别?花生到底是长在树上还是结在地下?芋头和荷花叶子怎么一个模样?……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对于这群还不满20岁的城市姑娘来说,农村让她们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憧憬。

    “刚到农场的那两天,正好赶上一头老母猪生小猪,我和刘赛几个人负责接生!真长了见识了!”说起自己头一次接生小猪崽儿的经历,王云芳自我解嘲地笑了。那一夜,几个小姑娘点着小煤油灯,在拥挤肮脏的猪圈里苦苦守候了一夜。但刚到农场的新鲜,让姑娘们个个精神头十足,一会儿为老母猪挠痒痒,一会儿为老母猪抚摩肚子,一会儿为老母猪趴的地方放点干草,几个姑娘整整忙活了大半夜。当小猪崽儿接二连三地落地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刚刚出生的小猪的城市姑娘兴奋极了。“可能现在的城市人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那些活蹦乱跳的小猪崽儿,自己还会偷着乐一会儿!”刘赛说,到农场后,新鲜和好奇感只维持了三五天的时间,很快就被劳累和艰辛替代了。

    艰辛

    体重90斤扛起200斤大包

    从城市的学习生活到农场的生产劳动,这些姑娘们要经历的艰辛远远没有尽头。

    尽管只有90多斤,她们像男人一样一个人扛起200斤重的大包;尽管从小就害怕那些软软的、蠕动的虫子,她们还是硬着头皮直接用手在玉米地里抓虫子;尽管年轻的肩膀瘦弱稚嫩,她们在水利大会战中毫不示弱一肩扛起拳头粗的扁担,一趟趟挑土,姑娘们的肩上都是紫疙瘩。

    当时后勤连粉碎班只有王云芳和另外两个姑娘,她们有一个特别的绰号“黄毛女”。刚来时什么都不会的三个女孩虚心学习后,很快上手。她们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把粮食从漏斗倒进磨里粉碎。粉碎班要负责全营猪、牛、马的饲料加工,人手不足,她们常常加班到深夜,粉碎机在身边响到天亮。夜深人静,有时太困了,王云芳她们就把草拨拉到地上,在草垛上铺个麻袋片,就地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开门后接着再干。就这样,这些十几岁的姑娘身上、头上、脸上、眼睫毛上整天都是黄粉(高粱秸秆),被来领饲料的战友笑称为“黄毛女”。

    那时,将粮食和饲料装车卸车也是这些姑娘的常规工作。马车拉来一车斗粮食,王云芳站在车下,车上的人把一个200斤重的大麻袋往她肩上一靠,她拽着两个角,“咚咚咚”一溜烟就跑进了磨坊。“那都是一米多高、半米长、圆鼓鼓的麻袋,满满的都是粮食,不是扎起来的,而是转着圈缝起来的,绝对实落。”想起自己和姐妹们当年的“壮举”,王云芳很自豪。班里一个姑娘身高只有一米五多,麻袋竖起来和她的肩膀差不多高,但后来每个姑娘都能自己一个人扛麻袋。“一、二、三!”装车的时候,两个姑娘齐声喊着,“咚”地一声就将大麻袋扔上了车。

    “那时每个人都有事情干,我们从来不找别人帮忙。”对于上山下乡的那段岁月,王云芳的脑海中满满都是吃苦耐劳的回忆。(记者 董真)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建国60年 宋绍忠:解放青岛是我首场战斗(图)
下一篇:亲历者回忆开国大典 那一晚主席喝酒有敬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