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红房子千万元底价寻买家 记者从青岛市企业资产交易中心获悉,青岛市颇具知名度的历史建筑红房子近期挂牌出让。 红房子泛指广西路与安徽路口3栋相连的红色建筑,南接栈桥、西靠火车站,均为德式建筑,年代久远,是西部老城区的地标之一,此次出售的是西边两栋,产权归属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一栋位于广西路33号,现为红房子宾馆,该建筑始建于1905年,是建成年代最早的 从本月12日起,企业资产交易中心进行挂牌转让公示,同时挂牌转让的还有信号山路23号房产,德式别墅建筑,独门院落,1924年建成。 身价高运营的商家不想买 青岛贵客来宾馆(广西路29号)有关负责人李女士对记者表示,他们目前还没打算购买红房子,1408万元的价格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租赁期满后,他们就离开了。 据其介绍,他们租下红房子做宾馆已经一年多了,因为红房子属于风貌保护建筑,不能改造,只有14个房间,加上地下的房间,总共也就20多间,每年28万元的租金已经让他们吃不消了,还不算人工、水电成本。每年靠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才能把房租赚回来,冬天的时候才有几个人住,基本是在赔钱。李女士表示,在她之前,还有人将其投资做饭店和图书馆,都是经营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 记者到宾馆里看了一下,房间比较宽敞、窗子也比较大,和普通宾馆无异,只是年代较远,建筑材质的原因,冬天较冷一些。而记者在红房子宾馆(广西路33号)看到,它的客房就比较小,进去以后感觉黑乎乎的。 李女士表示,红房子内部不能大改,外貌更是不能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运营,而且修旧如旧需要大笔费用。这两天有一些从北京来的人拿着图纸考察了一番,没说什么就走了。“如果能找到有能力的买家还可以,一般的人都无法很好地把老建筑利用起来。”李女士说。 纵深 老建筑商业化整修不好搞 15日,记者走访青岛几处文化名人故居和百年老建筑发现,几处正在整修和即将整修的老建筑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按照修旧如旧的风格进行保护利用,而按照商业运作整修改造的很少,有的地方则不了了之。 从去年 12月份起,市南区文化局开始对位于黄县路13号的老舍故居的12户居民进行动迁,仅动迁居民补偿就投入了近700余万元。今年7月20日左右,老舍故居改造方案正式出炉,计划恢复老舍一家当年居住时的院落风情,用青石板铺路。“故居维修是个精细活,400万元估计还不够呢!”市南区文化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大约两三个月后,故居便可基本按照修旧如旧的风格装修完毕,整个过程在居民动迁方面花费最大,加上装修部分预计达到110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岛城多处名人故居由于产权属于个人,整修因居民动迁投入太大,而无法一一进行。 “居民动迁耗资巨大是绊住老建筑整修的很大原因。”市南区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一些老建筑成功整修后进行商业运作的多为拥有产权且不涉及居民动迁的,一方面因为安置动迁居民投资太大,另一方面也因涉及动迁居民意见不一,当然也涉及修旧如旧后的利用价值问题。之前湖南路等路上的一些单位想动迁改造,贴出动迁告示后,因居民意见不一而不了了之。 咋保护?政府要有公益投入 据了解,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有16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议案,希望保护和利用青岛这座城市与建筑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保留住其独特的重要历史价值。 据提出议案的青岛市人大代表之一王林介绍,由于老建筑的特殊性,房主只能维修,不能改造,但很多房主没有能力修缮。当房主养不起房子要卖的时候,其他人也因为建筑的不可改造性不敢买,这就造成一种尴尬,一些房主看着房子慢慢老化而束手无策。王林表示,对于历史建筑,应该有一部分公益资金投入,因为这不只是个人的财富,也是青岛市的财富。保护历史建筑,应该让有能力的人利用起来,如果拍卖不成功,应该政府收购起来利用。 王林表示,红房子占尽了天时地利,紧挨栈桥,旁边是公园,西边是商业街,周围交通便利,还挨着医院,如果有能力有眼光的人买下来利用起来,将其中蕴含的商机充分挖掘出来;不愁赚不着钱,关键是如何利用起来。如果说政府参与运作,对于红房子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