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我市成功繁育赤眼蜂 千万蜂兵玉米地捉虫(图)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06 15:55:08 青岛晚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钻进玉米秸里的玉米螟幼虫(红圈内)。徐常青 摄

    玉米棒子以鲜美可口的味道受到市民的青睐。然而在吃玉米棒时,我们经常发现,有的玉米棒上被虫子咬出一个个的洞,不少玉米粒被虫子吃得发黑变烂了。这种玉米上的害虫,主要就是玉米螟。如何不使用农药,用生物方法灭掉这些虫子呢?昨日,我市在崂山繁育成功的本地赤眼蜂“开赴前线”,担任起了捉虫的重任。千万只“蜂兵”拥进位于胶州的“试验田”,采用“借腹生子

”的办法,灭掉玉米地里的玉米螟。据专家介绍,“蜂兵”替代农药,将大大提高玉米的品质,青岛的鲜玉米再过几年也有望出口。

    出兵:

    本地赤眼蜂首次上阵

    昨天上午,市植物保护站、崂山区农林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的有关专家,带上了1000万只“蜂兵”,开赴胶州的“实验田”。市植物保护站推广研究员左星海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一直在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各种研究,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林业上,如用周氏啮小蜂来对付美国白蛾等。在玉米地里投放赤眼蜂防治害虫的方法国内已开展四五年,青岛这方面的技术应该属全国领先,之前已经有过相关成功试验。

    这是青岛本地繁育成功的首批赤眼蜂,“兵工厂”在崂山,这也是“本地赤眼蜂”首次参加“作战”。崂山区农林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专家崔孝平告诉记者,这些赤眼蜂的“祖辈”有的是从外地引进的,有的是从崂山里抓到的。在崂山里,也有些自然生长的“野生”赤眼蜂,工作人员在山里捉了不少“崂山赤眼蜂”,在“兵工厂”里进行了大量繁育,现在具有了大批量生产“蜂兵”的能力。“崂山本地的、在崂山繁育成功的,所以这些赤眼蜂都可以叫‘崂山赤眼蜂’啊。”崔孝平半开玩笑地说。

    空降

    玉米地里“借腹生子”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专家一行来到了胶州市胶东镇小半窑村,在一片玉米地旁,车停了下来。记者看到,这片玉米地像是地里的一个“孤岛”,四周有高高的水泥院墙包围,里面的玉米已经有半米多高了,叶子翠绿翠绿的。左星海告诉记者,这是做试验的好地方,因为四周的院墙基本隔绝了周围的影响,周围有打农药的,农药也飘不进来,从而保证了试验效果。

    专家们将正待孵化的赤眼蜂交给了胶州市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并叮嘱他们,一亩地放上三个蜂卡就可以了,每一蜂卡上有5000-10000个“蜂兵”,之所以不能放多了,是因为要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做试验,因为三个蜂卡的价格为六七元,即每亩地的“放蜂”成本为六七元,将来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了,农民也容易接受。

    记者看到,在蜂卡上,有的赤眼蜂已经急不可待地钻出壳了,但赤眼蜂非常小,看起来比蚂蚁还小一半,并不像大家头脑中“蜜蜂”的概念。据介绍,这些“蜂兵”的繁殖周期很短,很快就可以繁殖出第二代、第三代……赤眼蜂的灭虫原理就是“借腹生子”——在虫卵里面产卵,既把虫卵破坏了,又生出自己的幼蜂,真是一举两得。

    战果

    中秋节前后见分晓

    玉米螟到底是什么样?在这片玉米地里,工作人员很快就找到了一株被侵害的玉米,这株玉米叶子被咬出了几个小洞,而且茎部也有腐烂部位。顺着被伤害的痕迹,工作人员掰开玉米株底部,发现这只虫子正藏在里面。这只虫子长约一二厘米,工作人员说,这是玉米螟的幼虫,长成成虫后,就羽化成飞虫了,到处产卵。它们产下的卵,正是赤眼蜂的“作战目标”。

    这些赤眼蜂会不会“不听指挥”,飞出这片玉米地呢?崔孝平说,赤眼蜂的活动范围很小,最多也就在周围十几米的范围内活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崔孝平说,到中秋节前后,这些玉米就成熟了,到时就可以来看看“战果”了。专家们特意叮嘱胶州植保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告诉管理这块地的农民,千万不能打农药,否则将使试验变得没有意义。(记者 巩合生)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市南打造8分钟生活圈 步行百米满足生活需求
下一篇:民办幼儿园饭菜不讲究 儿保专家推广营养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