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盐津县委政府立足实际,找准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农村五保老人供养问题,三年迈出两大步:经过三年的努力,共投入资金1600万元,新建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县办敬老院4所,占地面积45.7亩,建筑面积8980平方米,床位500张,集中供养500人,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2006年的0.07%提高到31%;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2700元。敬老院建成投 【做法】 认真分析研究,找准农村五保供养存在的问题 2005年末,盐津县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605人。但只有敬老院3所,供养着五保老人11人,集中供养率仅为0.07%。多年一直靠乡统筹、村提留为主来保证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在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五保老人的生存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他们绝大部分年老、体弱、多病,生活自理能力极低。国家每年补助给每人的720元,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另外五保户自有住房率仅为60%,且大多数属危房。尤其是2006年以来,先后遭受“7·22”和汶川“5·12”地震灾害。3所敬老院和农村五保对象的房屋受损特别严重,使五保弱势群体雪上加霜。破解农村五保老人这一弱势群体“吃、穿、住、医、葬”的困难问题,成为县委、县政府建设小康盐津、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速农村敬老院建设 针对农村五保灾民灾后无力自建、生活处于贫困的实际情况,县委、政府把解决农村五保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吃、穿、住、医、葬”困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来落实,以地震民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为主,对地震灾害中房屋严重受损和倒塌的农村五保户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建设农村敬老院,实行集中安置、集中供养,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吃、穿、住、医、葬”困难。2006年,在“7·22”地震后,仅用58天时间建成占地7亩,建筑面积2200㎡,可集中供养100人的普洱雷家岩敬老院,将普洱镇90户五保老人集中安置供养。2008年,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将汶川“5·12”地震中房屋严重受损、倒塌的五保老人纳入集中安置、集中供养,相继建成中和中心敬老院、牛寨敬老院、豆沙古镇敬老院。截至2008年12月,共投入资金1600万元,新建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县办敬老院4所,占地面积45.7亩,建筑面积8980平方米,床位500张,集中供养500人,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1%;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2700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状况。五保集中供养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我县整个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县农村分散供养对象年平均供养标准也由原来的720元提高到1200元。 精心策划,合理布局,为农村五保老人营造颐养天年的幸福家园 为确保五保对象“搬得进来,住得下去”。在敬老院选址、设计和布局理念上,力求做到设计规范、式样新颖、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环境优雅,集衣、食、住、医、娱乐为一体,充分考虑五保老人的娱乐、健身、休闲需求。敬老院均设有餐厅、办公室、护理室、医务室、活动室、走廊、亭台、花园、鱼池等,配置了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冰柜、消毒柜、电热水器等公用设施,配置了一套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绿化了室外活动场地。敬老院医务室,配备了专业医务人员,配置常用药品、医疗器械,定期为每位老人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对入院治疗的老人,其医疗费用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实报实销,确保入院老人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敬老院服务管理水平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敬老院实行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县委、政府给民政局每个敬老院3名事业编制,招聘护理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每个敬老院配置1辆生活用车。敬老院组建行政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县民政局任命,任期接受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对敬老院的组织领导。同时由入院老人选举产生院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卫生、生活、协调、生产、文娱活动和安全监督等小组,加强对敬老院的民主管理。院务管理委员会重点是对入院五保老人的生活资金使用环节进行监督,生活资金的使用情况坚持每月一次上墙公示,确保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资金、物资全部用在五保老人身上。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县民政局制定下发了《敬老院院规》、《院内制度》、《文明老人评比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同时印发了《盐津县敬老院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办法》和《盐津县敬老院建设和服务管理实施意见》,并与各敬老院签订了《敬老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敬老院预防安全事故责任书》,规范敬老院管理。 精心护理,服务到位。入院的五保对象都是各乡镇选送的老、弱、病、残和高龄老人,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精神孤独。敬老院在饮食调理上尽量做到符合老年人的胃口;经常保持环境卫生,按时给五保老人换洗衣服、被褥;老人病了,端茶送水,饭菜送到床前;每逢老人生辰,给老人过生日,全院加菜表示祝贺;晚间按时查房,给老人道平安,过问老人的需求。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是衣食父母,护理人员即是儿女,敬老院是自己最温暧的家。 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将敬老院管理工作与建设基层民政文明窗口单位、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有机结合,开展敬老院争先创优和文明老人评比活动,年末评选出优秀敬老院、达标敬老院和文明老人,对优秀敬老院、达标敬老院、优秀管理员、优秀护理员、文明老人分别以资鼓励。对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差及不负责任的管理员、护理员及时调整。通过“争先创优”评比活动,调动敬老院干部、职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院内生活秩序。 超前谋划,突出特色,实现敬老院可持续发展 发展院办经济。在敬老院建设初期,超前谋划,落实敬老院副业生产用地,各个敬老院结合实际,开展养猪、养鱼、养鸡、种植食用菌等项目,如中和敬老院发展养猪项目,雷家岩敬老院发展养鱼项目,豆沙古镇敬老院发展养鸡、种植食用菌项目,牛寨敬老院发展种植业,突出“一院一品牌”,大力发展院办经济,增加敬老院自有收入,使之形成“财政供养有保障,院办经济显活力”发展格局,弥补财政供养资金的不足,增强敬老院可持续发展后劲。 开展“共建和谐、文明敬老院”活动。县委、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驻地军警与敬老院建立了“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敬老院驻地中、小学与敬老院建立了“手牵手”文明单位;县共青团、妇联、老体协开展“关爱老年人、走进敬老院”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县财政将每年124万元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为五保供养提供可持续发展资金。同时政府决定,预算资金将根据本县农村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保证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二是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实行“一户一折”,由民政局将存折直接发到供养对象手中,简化由乡到村的发放环节,杜绝截留补助资金现象的发生。三是在用电、用煤的问题上,政府组织民政、财政、发改、煤炭等部门,协调南方电网公司、私营煤炭企业为供养对象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为每个敬老院提供生活用煤不少于20吨。四是在医疗问题上,县民政局合理利用政策,将“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无缝衔接,实现了分散供养对象“病有所医”。这些措施为农村五保对象分散供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启示】 盐津县在落实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立足县情,关注民生,以“突出科学发展,抓好工作落实,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盐津”为指导,把解决农村五保老人生存的实际困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集体举措,兴办农村敬老院,对农村五保老人实施集中供养,切实改善了农村五保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解决了五保老人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等后顾之忧,让没有儿女的农村老人同样可以安享晚年。这对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较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对慢慢改变农民“养儿防老”的旧思想观念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