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经过三大战役以及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此时的山东全境只剩青岛和长岛为国民党盘踞地,山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对青岛的解放做了充分的准备,至此,解放青岛被提到了我军议事日程。 敌军设立三道防线 根据时任国民党驻青守军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祺回忆,迫于形势压力,蒋介石给他下达“相机撤离青岛孤岛,转进台湾待命”的密令。1949年4月11日,刘安祺召集了绥靖区高级军官会议,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对在青的防守和撤退作了研究和部署。 刘安祺自即墨至青岛设置了三道防线,用以抵抗解放军的进攻,既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又延缓华北野战军解放青岛的进攻步伐,为自己伺机撤退争取更多的时间。 由于青岛北靠群山,三面环海,就地势而言,当属易守易撤之地。而以即墨城为中心,沿马山、盟旺山、莲花山、四舍山、铁骑山等制高点组成支撑点相连的防线为最佳防守位置,连绵群山成为刘安祺设立的第一道防线。 西起胶济铁路线的女姑口、城阳、流亭沿白沙河以东的大部地带是敌军修筑的野战工事和城镇据点,这成为青岛外围的第二道防线。 而第三道防线则是自沧口、李村至沙子口沿线。敌军在此修筑的碉堡、炮台等防御工程,是青岛市区外最后的一道防御工事。 国民党在青岛守军第十一绥靖区刘安祺所辖部队主要有:新组建的两个军(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军)、一个师(第二〇四师)、四个旅(警备旅、独立旅、山东保安第一旅、第二旅)、三个团(第二〇八师第九团、工兵第十七团、宪兵第十一团);海军第二军区(第一舰队、第二巡防队);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五、二十七中队)、一个供应中队和一个警卫营;另外还有游杂部队等,共五万人左右。同时还有美军第七舰队(二十余艘大型军舰)、美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等一万余人的庇护。 设置了这三道防线,刘安祺对其所属部队进行了精心部署,具体是:第一道防线,由第三十二军第二五五师防守灵山至即墨及烟青公路方向,盟旺山、莲花山、四舍山、窝洛子一带由保安一旅防守,独立一旅防守鳌山卫。 第二道防线,由第五十军第三十六师防守城阳一带,由第三十二军第二五二师和第二六六师防守惜福镇一带的大部地区,第五十军和第三十二军军部分别设在仙家寨和夏庄。 第三道防线,由第五十军一〇七师防守,第十一绥靖区前方指挥所则设在了李村,警备旅配置在李村地区,第二〇四师配置于沧口以南地区。 青岛市区由第二〇八师第九团、工兵十七团、宪兵十一团防守,其中,工兵十七团还重点担负着破坏青岛重要设施的任务。保安二旅配置于黄岛和薛家岛,保护国民党进出胶州湾咽喉不被封锁,海上由海军第二军区的舰队巡防,防御体系上总体形成了横向防守,纵向部署的格局。刘安祺的正规军装备优良、又有驻青美军舰队撑腰,于是妄图利用青岛天然的地理位置负隅顽抗。 “迫敌早退,保全城市” 中央军委和山东军区根据敌情制定了青即战役作战方针,战术上主要以“逐步压缩,迫敌早退,于敌撤退之际,歼其一部或大部”为步骤,达到“迫敌早退,保全城市”为目的的作战方针。遵照中央军委指示,1949年2月山东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和第九十五师),谭希林为三十二军军长,刘湧为三十二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彭林为三十二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4月,山东军区成立青即战役前线指挥部,由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许世友任指挥,三野第三十二军军长谭希林为副指挥,1949年4月30日,山东军区给军委、华东军区上报了攻青部署,以三十二军六个团为主力,同时抽调警四旅三个团、警五旅一个团、胶东军区两个基干团、军区炮兵团,总共十三个团的兵力,再加上一个榴弹炮营和部分基干民兵、县区武装相配合,共同参加青即战役。 1949年4月底5月初,我军在敌军三道防线的外围完成了集结,并制定了以下作战方案:以我三十二军的两个师向即墨城西北青烟公路以西和胶济铁路两侧之敌为主要防线围击;以警四旅配属警五旅第十五团向灵山、即墨城以东至沿海王哥庄、太清宫、沙子口沿线的敌军进攻,目的是阻止该线之敌前去城阳和沧口增援,保障我三十二军左侧安全;南海独立团配合警四旅参加战斗;滨北军分区两个独立团进攻薛家岛,扼住敌人在胶州湾的交通要道,配合主力攻占青岛;军区炮兵团和特务团随三十二军主力行动。 战役发动之前,青即战役参战部队和地方党委积极扩军备战,发出《青即战役预备令》、《青即战役战斗动员令》、《青即战役政治工作指示》,为解放青岛做好思想、组织和物资上准备。解放军指战员整军练兵,解放区群众踊跃支前参战,解放青岛的热情空前高涨。至1949年5月初,敌我两大军事力量已经完成军事部署,解放青岛的战斗迫在眉睫,一触即发。(李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