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始于15世纪末航海大发现。20世纪,美国称霸,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全球传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在当今世界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其他文化生态往往显得孱弱,鲜有还击之力。但是,世界毕竟不能只有一种文化,世界各国电影应当是多元文化的实践者,担负起守护民族文化灵魂的使命。 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策略振兴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电影。上世纪90年代后,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不仅给亚 在这样一个全球电影业趋向一体化、处在空前整合期的时候,反观有着良好而悠久传统的中国电影,却没有太大作为。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我们能够有什么新的作为,又如何能够在新的条件下利用电影发展民族文化。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电影艺术有着巨大冲击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电影业面临着与世界先进电影工业对话的挑战与契机。如何与国际接轨?在哪些方面接轨?全球化是否就意味着牺牲民族性?……电影“韩流”的成功成为我们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那就是在吸收他人所长的同时,如何形成自身的民族化特点。 一方面,它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中国电影发展民族电影事业的不足;另一方面,韩国电影在中国的流行也不啻于对我们本土电影生命力的考验。在前者,电影“韩流”以其在东西方文化间的行走自如、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游刃有余,彰显了韩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接轨这种努力的成功,同时也反衬出中国电影的步履蹒跚;在后者,电影“韩流”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的抢滩阵势,暴露出了我们本土电影文化的缺失。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进退取舍之间,中国电影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出席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的韩国文化观光部副部长裴钟信2005年11月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韩两国的价值观念非常相近,所谓‘韩流’,实际上是在韩国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 韩国文化官员的这番话,似乎告诉了我们答案:韩国文化在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后,融入了自身的意蕴,并放射出无限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韩流”之所以在中国受欢迎,在于中韩文化同源。韩国人并不讳言中国古典文学是源,而如今包括影视剧在内的韩国文化,不过是“流”而已。当然,人家这个“流”,因为是标准的“混血儿”,有两国各自的精华文化作“母乳”,所以一经问世,便所向披靡,同时折服了韩国和中国的观众。其中,所谓奥秘,不过在于谁能较好地继承并发扬汉文化,谁就占领了新时代的文化制高点而已。 听了裴钟信先生的解释,我想到了一个词:反哺。汉文化的“乳汁”滋养了韩文化,韩文化在日臻完善之后,重新输回中国,反哺中国。这种现象,符合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不足为奇。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韩流”冲击波面前不自卑,该学习的时候,也不妨放下惟我独尊的架子。 “尝尽百味方知味”。在过去几千年时间里,中国通过吸收和发展其他民族的丰富文化,才逐步成为东方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大国。过去,从佛教文化到马克思主义,我们吸收借鉴了这些外来的文化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今天,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无需担心,因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在于亲和力。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这才是文化开放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某一种“流”中。一个韩流现象,其背后的命题却非常深沉:开放的中国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万物皆备于我”,我们所要做的是一种超越文化的整合。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抓住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其经验就在于:善于吸收别国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 落实到中国电影的话题上,我们便可得出结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反映的也是东方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值得我们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