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节会类> 红岛蛤蜊节> 媒体聚焦 > 正文

红岛蛤蜊节侧记: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强势品牌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20 16:27:37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今年“五一”黄金周的缩水,引爆了郊区旅游市场,近效游成为了岛城黄金周旅游拼盘中最为绚丽的风景。和谐优美、恬然宁静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到郊区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第五届青岛红岛蛤蜊节无疑是其中特色异常鲜明的节会之一。从426日第五届青岛红岛蛤蜊节开幕到现在,红岛街道已累计接待游客16.2万人,全街道旅游收入达2700万元,到红岛挖蛤蜊,吃海鲜、看民俗已成为青岛城乡居民热衷的旅游项目

之一,红岛蛤蜊节也为岛城旅游业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是什么原因让红岛蛤蜊节强势掘起,短短数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的赶海拾贝发展到集海岛人文、民俗、资源、景观、美食等多重魅力于一体的“超人气”旅游产业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红岛街道探究红岛蛤蜊节的发展经验。

    经验一:得益于对旅游产业的精心筹划

    2003年,街道在聘请专业院所进行科学评估、规划的基础上,于“五一”期间,开辟了赶海拾贝特色旅游活动,迈出了红岛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也使举办者们充分领略到乡村旅游的价值,同时也使决策者们看到了滨海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富民增收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街道以开放性思维集思广益,对旅游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对各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经过不断完善发展红岛滨海旅游业形成了以红岛休闲渔村、赶海观光园、韩家民俗村、黄澜海韵苑、青云宫五大景区为代表的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并被冠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青岛市四星级农家乐、山东省最佳乡村游路线等多项荣誉称号。红岛的滨海旅游业初步形成以“海文化”为主题,以休闲渔业、渔家民俗、娱乐为主线,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为目标,以赶海、耕海、吃海、游海为特色的四大旅游版块,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火爆的渔乡旅游成功实现了红岛街道“以资源为媒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

    经验二:得益于对旅游内涵的不断丰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原始的山海风貌、丰富的海洋资源,淳朴的民间文化,是红岛街道滨海旅游业得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吸引广大游客热情参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红岛街道致力于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在不破坏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街道投入大量资金配套完善景区设施、修建旅游景点,经过精心修饰,初步形成了山、水、石、峰、洞、林为特色,人文建筑和自然风貌相交融的别样风格,使整个景区层次分明,形态别致。另外,深厚凝重的渔家文化也是红岛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青云宫、娘娘庙两处文化遗祉已有数百年历史,近几年,街道对民间文化进行了精心包装,先后修建了具有独具古渔村“渔盐耕读”特色的韩家民俗村,展现远古渔民生产、生活工具的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景点,并在蛤蜊节期间向游客展示了开海仪式、民俗祭祀、古帆船巡游、青云宫山会等体现海岛文化的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节会内容、提升节会档次,赋予蛤蜊节以古朴凝重的文化气息。

    经验三:得益于对产业链的适当延伸

    为进一步拉长滨海旅游产业链,街道打出了“天天都是蛤蜊节”的节会新招牌,将蛤蜊节由往届的十几天时间,延长至10月底达半年时间。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蛤蜊节时间的延长不光表现在时间上,更为重要的是拉长节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实现了街道滨海旅游业由节日游向周末游、平日游的转变,使蛤蜊节成为街道一张常年对外展示的靓丽名片”。记者经过多方了解,街道通过拉长办节时间,改变了传统节会时间短、带动力不明显的缺点,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随着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蛤蜊节”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日益提升,极大的提高了以红岛蛤蜊为代表的红岛特色小海鲜的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客商来到红岛洽谈业务或寻求合作。目前,全街道已发展大小水产加工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红福、浩源、珍珍、金贝等水产企业为骨干的水产品加工支柱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加工的腌制蛤蜊肉、单冻蛤肉、真空蛤等产品打进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享有极高的声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举办“蛤蜊节”转变了当地群众的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群众由传统的渔业捕捞向效益好的餐饮、零售、批发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当地群众由渔民向生意人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旅游搭台 经济唱戏 红岛发展动力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