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夏耕王伟等出席开街仪式 昨天从早到晚劈柴院人流一直不断 生意火爆商家直说“店面小” 昨天上午11时58分,历经15个月时间改造的劈柴院隆重开街,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胡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伟,市委常委、副市长秦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淑玲,市政协副主席邵峰晶出席开街仪式。开街仪式上,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劈柴院民俗文化街区“商业文化建设贡 “无论如何也要进去转转” 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劈柴院时,在中山路、河北路两处门外已聚集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来参观的市民太多了,为保证安全,我们只能拉起警戒线,出来一批进去一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劈柴院的道路比较窄,所以只好这样。“没事,我们不着急,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能理解。”从登州路赶来的邓大爷说,自己以前住在西镇,听说劈柴院改造好重新开街,他无论如何也要进去转转。 上午10时30分,记者进入劈柴院后发现,虽然还不到吃饭时间,但各家店里不缺少食客。“刚才先喝了碗豆腐脑,又吃了份坛子肉,肚子里真没地方了。”市民邹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生在青岛长在青岛,对劈柴院很有感情,现在看到劈柴院修得这么好,心里非常高兴。 上午11时58分,劈柴院开街仪式正式开始,街门开启后,数千名等待已久的市民纷纷涌进劈柴院,不少市民带着相机,有的还拿了摄像机,劈柴院的各条街道上一时间人挤人。 晚上8时还是“人满为患” 昨天中午12时,记者挤进江宁会馆,马三立先生之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正和搭档给现场的数千名市民表演相声,现场传来一阵阵的叫好声。“太精彩了,说得确实好!确实是高手!”坐在前排的市民何先生一边鼓掌一边和同伴评论着。 “根据我们的统计,截止到现在,已经有超过5万名市民光顾了劈柴院。”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从市南区政府了解到这样一个数字。昨天晚上8时,记者联系江宁会馆负责人陈维俊时,他说:“劈柴院现在还满满的都是人,虽然一场京剧表演刚刚散场,但是仍然有上千名市民聚在江宁会馆的大院里,观看大屏幕播放的劈柴院宣传片。” 劈柴院镜头扫描 场景一 “活体雕塑”重现当年场景 昨天上午,劈柴院内江宁路两侧的民间艺人吸引了大量游客,“活体雕塑”演员小胡和同伴成了游客合影的最热人选。记者看到,小胡几个人穿着涂满金粉的服装,面部也涂满颜料,分别模仿了当年劈柴院里脖子上挂着香烟盒的小商贩、拿着算盘算账的伙计等。“站了一上午,不过看着大家对我们很有兴趣,能坚持下去。”小胡告诉记者。 场景二 食客拥挤商家嫌店面小 劈柴院目前总共有64户商家,其中40多家是餐饮单位,昨天最吸引市民和游客的也是这些特色小吃。坛子肉、豆腐脑、锅贴、饺子……这些劈柴院的传统特色小吃店,家家满客。 “江宁会馆这两天的单间全部都订出去了。”江宁会馆的负责人陈维俊昨天晚上8时许告诉记者,当天超过1万人次的市民到这里看戏、听相声,3000多名市民先后在此就餐。 “现在觉得店面小了,要是再大点就好了。”徐鼎记菜馆的老板徐钧看着店里的6张桌子、两个单间直发愁,“这一中午翻了三次台,买卖好得超出想象”。 场景三 新旧劈柴院让市民感叹 “你看看这个院子,当年我来的时候那么破,你再看现在,没法比。”在江宁路上,50多岁的老秦和同伴将上百张在同一个位置拍摄的照片展览出来,新旧的一对比,看得市民感叹不已。“原先的劈柴院只能用破旧来形容,在经过15个月的精心改造后,又成了凝聚青岛人情结的新景点。”老秦说。 新闻内存 劈柴院的前世今生 “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华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有说书场、百货摊、茶寮饭铺,肉肆酒馆 ,辐射栉比……”1929年青岛诗人刘筠《青岛百吟》中的这段话足以说明劈柴院的热闹场景。 位于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街坊的劈柴院,最初是以经营劈柴、竹竿、杂项为主的集市,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以后,经历了由劈柴市到劈柴院的转变,到上世纪40年代,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劈柴院,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重心的东移,劈柴院逐渐萧条。为复兴中山路,重现劈柴院往日辉煌,2007年底,市南区政府先后投资2.235亿,对劈柴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工作,实现了“修旧如旧”。 |
上一篇:市南区举办就业见习专场洽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