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腾讯网:聚焦宁夏 王正伟畅谈50年和谐辉煌

1
青岛新闻网 2008-07-21 16:53:08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7月20日下午,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银川与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见面,接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记者集体采访,畅谈宁夏50年和谐辉煌

    7月20日下午,宁夏主席王正伟在银川与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见面,接受全国42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集体采访,畅谈宁夏50年和谐辉煌。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左军陪同王正伟主席出席了记者见面会。记者见面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

长房全忠主持。

    见面会上,王正伟主席分别回答了央视网、中国网、中青网、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凤凰网、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浙江在线、中国江西网、大江网、宁夏新闻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记者的提问。

    宁夏50年巨变:综合实力增强 城乡面貌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央视网: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这50年中宁夏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正伟:宁夏回族自治区是1958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的。50年来,宁夏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承载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我认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综合实力的增强、城乡面貌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是经济总量实现了突破性跨越。全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89.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59倍;地方财政收入由0.58亿元增加到78亿元。50年前,宁夏人吃饭要靠国家大量返销,现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由粮食调入省变为粮食调出省;50年前,宁夏基本上没工业,现在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人均产煤量居全国第三。

    其次是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50年来,宁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由1958年的2686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056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位居全国前列,所有市县1小时内就能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组成的立体运输体系。目前,全区城市化率达45%,位居西部第三;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前,宁夏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到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0800元和3100元。同时,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保、安居、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央视网:作为宁夏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对于宁夏50年的发展,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正伟:宁夏的快速发展、宁夏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使宁夏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以说,宁夏50年的辉煌巨变,证明了这一制度完全符合宁夏实际,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50年造就了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宁夏

    凤凰网:宁夏50年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地区稳定,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

    王正伟:宁夏人口610万,回族人口近36%。自治区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地区稳定。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

    一是坚持用党的民族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各族干部群众,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形成了各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大力推进“两化一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把一个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新宁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三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50年来,正是在我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大框架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完善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加快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健全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我们坚持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抓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抓手,培养造就了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才、科技工程人才在内的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

    宁夏虽小不自小 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中国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宁夏具备哪些优势?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如何破解?

    王正伟:跨越式发展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集中全区人民意志作出的战略决策。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在好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快,就是要三步并作两步走。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因为宁夏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的民族省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要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就必须发展的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按以前的步子走,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只能越拉越大,根本无法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所以,一般的发展是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也不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必须用跨越式发展来缩小这种差距。今后5年,我们的实现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都要实现翻番。可以说,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站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深化区情认识,立足宁夏实际做出的战略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全区600万各族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我们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宁夏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有吃苦耐劳的600万回汉各族群众,有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有比较丰富的资源支撑,更重要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心思变,期盼发展。

    特别是,宁夏资源优势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优势。宁夏虽然在全国是一个小省区,但是宁夏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组合优势明显,开发前景广阔。年可利用黄河水40亿立方米,占分配总量的10 %左右;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6位,与山西、陕西、内蒙古并列为煤炭主采区。其中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被列为国家6个优先开发的亿吨矿区之一;现有大中型发电厂12座,年发电量393亿千瓦小时,人均6550千瓦小时,居全国第一;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5位。

    二是农业优势。宁夏有丰富的光热、土地和水资源。现有耕地1650万亩,人均2.8亩,居全国第3位;引黄灌溉690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有待开发荒地1000多万亩,是全国少数几个土地后备资源上千万亩的省区之一;有草场3411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具有“塞上江南”美誉。

    三是旅游优势。宁夏有中国生态盆景之称,不大的版图上,分布着高山、大河、丘陵、平原、沙漠、湖泊、草原等多种地形地貌。“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构成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日益叫响,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最近全国权威地理杂志评选出全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就是其中之一。

    宁夏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最大的制约是水。我认为,优势和劣势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要看我们具有怎样的思路和观念。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差距,深刻地认识发展的潜力,正确地把握面临的机遇,对于我们扬优避劣、加快发展十分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区情再认识、再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劣势也能变优势,宁夏虽小不自小,观念一变天地宽。比如,我们土地面积小,与东中部比发展相对滞后,但人口少、分母小,船小好调头,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我们降雨量是少,但光照足,温差大,荒地多,水的利用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同时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权置换,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但在祖国的版图中处于中轴线上,向国内外发展空中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全国拿“团体冠军”比较难,但完全可以争更多的“单项冠军”。这几年我们的涉农补贴“一卡”到户、水权转换、编制实名制、药招“三统一”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少生快富”、邮政服务“三农”、率先取消农业税、率先化解乡村债务等经验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通过实现“五个转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青网:宁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当务之急要实现那几个转变?

    王正伟:推进宁夏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就是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宁夏而言,当务之急就是高水平地抓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推进跨越式发展。具体讲,就是要全力以赴抓好“五个转换”:

    一是农业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充分发挥水利、光热、土地和农畜产品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等农业资源优势,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物质技术条件、提升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加快形成引黄灌区高效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板块,打造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占领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制高点。

    二是能源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依托宁夏富集的煤炭、油气、有色矿产等资源,把又好又快建设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再造一个宁夏工业经济总量的“腾飞两翼”,把发展壮大“五优一新”产业集群(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中坚脊梁”,把培育50户销售收入“过十超百”的亿元企业作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引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强势工业区。

    三是沿黄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通过建设滨河大堤、景观大道、旅游长廊、经济走廊,充分挖掘、整合、壮大宁夏沿黄河地区的地理景观、交通物流、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优势资源,像建设大银川一样建设沿黄城市带(群),加快实现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市政服务的“六个一体化”,打造“黄河金岸”,使宁夏沿黄地区尽快成长为辐射周边、带动全区的强势经济圈。

    四是旅游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挖掘特色,打造“回乡风情亲历游”、“西夏古国探秘游”等精品景点、精品线路;借鉴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剧目,激活宁夏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由政府投资打基础,做支撑,引进大企业,以开放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做大做强宁夏旅游业,打造塞上旅游强区,提升宁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民族经济和空域交通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通过积极发展航空口岸等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办好回商大会等经贸投资活动、加强与穆斯林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吸引穆斯林国家来宁设立商务机构、争取承办中阿经济论坛等国际商贸活动,把宁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前沿阵地。

    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再造一个宁夏工业总量 促进和带动宁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际在线:宁夏举全区之力,在黄河东岸建设的宁东基地,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拥有这个基地,对宁夏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王正伟:开发建设宁东基地,做好、做足、做活“煤”的文章,是我们再造一个宁夏工业总量、推进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建立新的能源战略基地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能源战略需要,正式确定了开发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作为自治区的“一号工程”来抓。去年5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又正式批复了宁东基地规划环评,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我们建设宁东基地,就是要建设宁东北部能源化工和太阳山能源新材料工业“两大园区”;坚持观念、技术、机制“三个创新”;培育煤炭、电力、煤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宁东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国家级资源综合高效开发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我们建设宁东基地,分两期进行:一期到2010年,总投资达2000亿元,形成8000万吨的煤炭生产能力、550万吨的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740万千瓦的电力总装机容量,成为宁夏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增长极;二期到2020年,总投资将达3200亿元,煤炭生产能力超过1.3亿吨,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每年增加值可达800亿-1000亿,高于现在全区GDP 总量,等于经济上再造一个宁夏。我们可以估算,到2020年,按照小康社会标准(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宁夏GDP总量需接近2000亿,与去年相比要新增1200多亿元,如果宁东规划项目如期实现,宁东基地一项就能贡献800-1000亿,我们就可以顺利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这也折射出宁东基地对全区跨越式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可以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是一项事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根本上扭转发展滞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5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一号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止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完成投资283亿元,原煤产能达7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带动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触角从现代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延伸到农村公共事业等方面,拓展新农村建设内涵

    大江网:近几年,宁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呈现出了不少亮点,请王主席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正伟: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两化一新”战略,其中的“一新”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二十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触角从现代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延伸到农村公共事业等方面,拓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以此统领“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我们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振兴工程”、设施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耕地总面积连续19年保持净增长,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了枸(枸杞)、羊(清真牛羊肉)、牛(牛奶业)、马(马铃薯)、菜(瓜菜)、果(高酸苹果)、枣(红枣)、葡(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发展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100万亩,扬水补灌覆膜栽培节水农业100万亩,集雨点种覆膜保墒旱作农业100万亩,其中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争取达到户均1亩的目标,着力打造全国绿色高效农业示范省区。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我们提前1年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几千年种田纳税的历史;顺利完成了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改革,撤乡并镇40%,精简人员20%,行政村撤并10.7%;提前全部化解了乡镇债务;涉农补贴“一卡”到户、水权转换、编制实名制、药招“三统一”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少生快富”、邮政服务“三农”等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我们以村部为中心,以乡村道路建设为基础,以村医务室、便民店为依托,以砖瓦房为亮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了1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各级财政累计用于“塞上农民新居”和山区危房危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支出12亿元,农村57万人的饮水困难得以解决,13.3万户农民彻底告别了危窑、土坯房,21万户农民用上了沼气和太阳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的目标。

    中南部地区发展方面,我们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通过大做水源、特色、转移、绿色、少生快富文章,着力解决生存、生产、生计、生态、生育问题,使山里的问题山外得到了较好解决。每年固定输出劳务人员73万人,“劳务输出”已成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一些地方遇灾不成灾,劳务经济功不可没。同时,计划用5年时间,在中南部地区发展50万亩设施农业,户均达到1亩;用4年左右时间,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5万户约20万贫困人口,有步骤地整村转移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异地安家、异地就业、异地创业、异地发展。

    通过民生计划改善民生,持之以恒,倾注心血,竭尽所能,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东方网:“民生问题”是您一直关心和重视的,今年自治区政府已全面启动实施了“民生计划”,请问主席,该计划如何解决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政府又将通过哪些强有力措施确保计划不折不扣地落实?

    王正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体现着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形象,体现着领导干部对老百姓的感情、态度和工作能力。

    当前,城乡群众还面临着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就业难、饮水难等许多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怎么考虑?如何解决?过去政府有国民经济计划,有社会发展计划,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作用。现在我们把民生关注的问题也列入计划,就是要每年做一批,持之以恒地坚持,倾注心血,竭尽所能,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去年,我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计问题入手,实施了包括人饮解困、教育均衡、卫生惠民、促进就业、城乡安居、支农惠农、生命安全、扶弱助困、提高保障、文体下乡等在内的十项民生计划30件为民实事,通过年初向社会公示、年中检查、年底验收通报,做到了铁板钉钉,全部不折不扣地甚至超额完成。从实施情况来看,社会上下对这种形式反响很好,群众满意度很高。

    今年,我们年初又制定了新的十项民生计划和30件为民实事,由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亲自审定,我负总责,自治区副主席具体“承包”,相关厅局责任“戴帽”,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承诺,做到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要交帐,保证落到实处。今年的民生计划在去年基础上,又赋予新内容,重点突出了职业教育、全民创业、移民安置、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我们要求做不到的不写,写上的必须做到,保质保量,绝不开空头支票,让群众打心眼里满意。年底政府将专门开常务会听取完成情况,并通过媒体公示让老百姓监督。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各项民生计划的执行情况还是很好的。今后,我们将发挥地域面积小、人口少的优势,把民生计划作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和一个品牌,列入每年的预算和计划中,并提交人代会讨论通过,以减少随意性,做到执行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惠民范围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年年筛选,年年制定,年年实施,年年见效,力求把民生问题抓得更实、更细、更好,通过逐年不懈的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使宁夏的改善民生走在西部12个省区前列。

    优先发展教育,投资27亿元攻坚“两基”,惠及全区98万中小学生

    浙江在线:宁夏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前不久国家“两基”教育评审验收小组对宁夏“两基”工程进行了验收,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下一步将怎样巩固“两基”成果,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上有那些思路和举措?

    王正伟: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举全区之力,奋力攻坚,川区1998年已实现“两基”目标,宁南山区2003年也实现“普初”目标,全区2006年提前一年以县为单位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在前不久结束的“两基”迎国检中,国家督导检查组对我区“两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两基”攻坚期间,我们累计投资27亿多元,组织实施了“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重点工程,加强了师资力量建设,8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使城乡教育面貌大为改观。我们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又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为学生免费提供教辅材料,实现了“三免一补”,并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全区98万中小学生全部受益。同时,加大城乡困难家庭学生帮扶,扎实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对口支援、支教工作,确保了所有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我们实施了“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举办回民女子学校和女童班,吸引适龄女童入学就读,提高了回族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在银川创办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学校,免收学费、住宿费,异地培养西海固地区民族学生。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37.55%,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实现了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抓好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城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我们还将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每个地级市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区)办一所职业培训中心,使凡是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或初中毕业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都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且对宁夏籍学生像贫困生一样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抓生态就是抓生命、抓发展、抓长远、抓民生。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江西网:我们了解到宁夏是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在生态建设上宁夏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那些思路和举措?如何统筹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王正伟:宁夏是我国受土地沙化威胁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所包围。在这样一个三面环沙的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觉得,抓生态就是抓生命、抓发展、抓长远、抓民生,这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建国以来,我们宁夏把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封育、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9.84%;新建沙漠绿洲2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10万公顷;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3万公顷;对重点生态区和不适宜人居地区,搬迁移民近50万人。上半年,国家环保局刚刚公布的2007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变化趋势报告显示,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说明我们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生态环境明显趋于好转。

    宁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觉得有这么四条经验:

    一是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们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省一级率先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围栏封育、人工种草、湿地恢复与保护等重点工程,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以退促种、以种促养、以养促围、以围促禁,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二是坚持把沙漠治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治沙是宁夏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过去铁路从沙漠上穿不过去成为世界性难题,被宁夏创造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解决。宁夏人就是利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很科学的方法,在国家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在以“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把宁夏的沙漠一块一块地治理,使铁路从沙漠通过,使世界上60多个国家到宁夏来学习这一经验,国际上也推广这一经验。这一技术被评为全国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沙坡头因此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去年国家林业局在宁夏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宁夏的治沙经验。

    三是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我们积极培育和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沙化治理,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投资多元化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四是坚持把政策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进一步放宽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对防沙治沙项目的信贷资金政府予以适当贴息,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果。

    生态文明是宁夏的生命线。今后,我们将始终坚持环境优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努力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六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建设贺兰山东麓100万亩防护林、灌区100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中部干旱带100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100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继续严格实行封山禁牧、加强天然植被和湖泊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巩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和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构筑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努力把我区建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使宁夏的生态建设走在西北前列。

    另一方面,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型发展路子,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责任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政绩观,加快构建健全的生态文化体系。工业项目建设坚持环境优先,坚决做到“三不”:不占用基本农田搞建设,主要用荒滩、盐碱地搞工业;不增加黄河取水量,主要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置换工业用水;不突破环境容量,主要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大力搞好节能减排。宁可暂时牺牲一点GDP,也不破坏环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天蓝、地净、气洁、水清的“塞上江南新天府”,实现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提高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

    千龙网:计划总是雄伟的。但是,作为西部地区来讲,政府的效能一直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久前,您还就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为主要目的,对所属的机关事业单位重新“立规矩”,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您这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王正伟: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我们宁夏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作为自治区政府来讲,大政方针政策都已经制定,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宁夏跨越式发展?关键要选准突破口,提高执行力,使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成为效能型政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才提出了以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政府效能建设这样一个明确思路。并于去年“十一”前夕,召开千人大会进行了全面部署。具体来讲,就是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强化政务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精简审批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比如我们针对外地客商来宁办事时,觉得程序多、环节多,我们建立一个政务服务中心,把自治区有关厅局的审批许可职能集中到一个窗口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考核厅局工作,通过老百姓和外地客商来评价厅局工作。

    二是强化依法行政,通过规范决策行为、执法行为、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全部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建立效能目标考核机制、精文减会机制、行政首长督办机制、行政问责机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激励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达到提升行政效能的目的。比如,针对过去基层干部反映政府把大量精力消费在会上的问题,我们决定凡是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一律改为局长会、主任会,自治区领导不出席,市县领导不参加。仅此一项,我们就减少了大量的会议和文件,使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抓项目、跑资金、招商引资、下基层上,工作效率提高了,老百姓也满意了。同时,今年我们做出对政府各部门实行效能目标管理考核,按照百分制来考核、来排名,完成任务打50%,老百姓和社会各方面的评价打25%,工作创新在全国、全区有名次、有位置、有创新、有实效的,再加分25%,推动各方面工作再竞争、再竞位。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抓学习、强素质,抓用人、正导向,抓管理、明奖惩,营造一种“讲激情、比创业,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四讲四比”的好风气,让政府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切实从理念、德行、用权和自律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做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带头人,使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使网络媒体成为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精神家园

    宁夏新闻网:我们知道主席您曾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您如何看待网络媒体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宁夏如何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王正伟:网络媒体是应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兴媒体,对于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因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而深受网民青睐。加强对网络媒体建设、管理,正确引导网络媒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扩大党的宣传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增强区域软实力。

    对于我们宁夏来说,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到建设好、引导好、使用好网络媒体,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抓建设,突出网络媒体平台。我们先后创建了宁夏新闻网等几家自治区级的重点新闻网站和一批具有新闻登载资质的商业网站,初步形成了以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以二类新闻网站为骨干的网络媒体宣传体系。各新闻网站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为宣传宁夏、展示宁夏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我们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有优秀特色文化资源的网站,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真正把网络媒体打造成宣传宁夏、展示宁夏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二是抓引导,突出正面舆论强音。网上信息海量庞杂,各种社会思潮、敏感事件话题相互交织。只有加强主流思想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发出强音,才能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积极有利的舆论条件。我们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不断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区内各网络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网络舆情工作日趋规范,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建设富裕宁夏、平安宁夏、文明宁夏、和谐宁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网上舆论环境。

    三是抓使用,突出文明办网上网。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要以重点新闻网站为示范,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各类网站自觉抵制有悖文明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引导网民正确认识网上行为与社会责任、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网络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真正使网络媒体成为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精神家园。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银川与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见面,接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记者集体采访。

自主区主席王正伟在银川与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见面,接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记者集体采访。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下一篇:新浪:天下黄河富宁夏 中宁枸杞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