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焦点新闻> 战浒苔迎奥运> 创新 > 正文

攻兜网捞浒苔效率高

1
青岛新闻网 2008-07-03 09:40:22 青岛晚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昨天上午,在崂山区东南海域,一艘艘渔船破浪前进,渔船两侧伸出的网具犹如一张大嘴,将浒苔连同海水吞下,海水被滤走了,剩下浒苔全部套在网中,船老大指挥渔民兄弟绞起一网,一垛浒苔就堆在了甲板上。

    “这些原来捞虾皮的老家什派上了大用场,比用杈子打捞不知好了多少倍。”船老大韩世全说,渔民发明了很多好办法,改装后的渔船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像捞虾皮一样捞浒苔

   

 记者在奥帆赛场东南海域看到,攻兜网就是船的两侧带有横杆,横杆下挂有网兜,打捞船开进密度较大的浒苔区域行驶时,底下的网兜就会兜住大量浒苔。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淑莲说,使用攻兜网后,清理浒苔的效率提高了50倍左右。

    “攻兜网是以前渔民打捞虾皮的工具。”渔民王良介绍,青岛人有喜欢吃虾皮的习惯,但虾皮的个头比较小,身体细长,一般的工具很难打捞,一网下去捞不到多少。渔民就发明了攻兜网,将船开到虾皮较为集中的海域,开上几个来回就能捞回几袋子小虾。(徐美中 曹为鹏 宋仁升)

    相关新闻

    城阳改造“攻兜网”

    烟台威海都来取经

    昨天下午3点,记者在城阳区红岛街道邵哥庄村看到,村子门口的空地上摆满了绿色的长条网兜,开口处都用手指粗的麻绳串接着,8位村民正在紧张地用勾针缝合网兜。“两班工人,一天24小时轮流转,现在基本能满足需求了。”

    今年45岁的村民刘同聪是这场“大生产运动”的发起人。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胶州湾海域季节性虾特别多,渔民不用开着大马力船远航,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完成作业,由此,渔民们就想到了在船体安装网袋的方法,并给它取名为“攻兜船”。

    刘同聪告诉记者,提出想法的当晚,他和村民刘方茂等人在村里讨论了一夜,经常是他刚制完图,刘方茂等人便提出了改进意见,就这样反反复复过了两天,第一艘“攻兜船”终于面世了,在奥帆赛场海域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船的打捞效率提高了50至60倍。“船的马力不同,其船体离海面的距离就不一样,网口撑开的面积也要有差别。”实际应用至今,刘同聪已对40至80马力和200马力两种船体的样本进行了定型。

    刘同聪告诉记者,相比于网具的生产,支撑架的生产工序较为繁杂,所需要的工时也较多。日前,副省长、全省浒苔应急处理指挥部总指挥李兆前视察红岛街道时,充分肯定了他们发明的“攻兜船”,烟台、威海和日照等市也纷纷派人前来“取经”,目前正根据他们提供的图纸、尺寸,在积极改造“攻兜船”。目前,红岛街道已经改造了“攻兜船”60艘,全部投入了奥帆赛场海域浒苔打捞工作,近期他们还将改造40艘,使“攻兜船”总数达到100艘。

    拾荒人推着小车运浒苔

    他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从台东推车到海边

    晚报讯 昨天,在第六海水浴场,记者在清理浒苔的志愿大军中看到一个拾荒壮汉的身影,他为清理浒苔已经连续奋战了三天。他叫张善文,1997年来青务工,主要以拾荒为生。“我来青岛好11年了,对青岛有感情了。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好多志愿者都来了,我也想来。”张师傅告诉记者,上周五晚上,从电视里看到青岛沿海一线出现大批浒苔,他就坐不住了。

    三天来,他一直是不到六点就从利津路的家里出发,推着推车走到栈桥,一来一回就要三个小时。回家已是晚上10点以后了。而这一切,他都瞒着家里人。他对记者说:“我没跟家人说,怕他们惦记。这几天,他们问我有收入没有,我就说没赚到。”而且,在这三天中,为了省钱,他每天中午只吃两张饼。(田璐)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布设围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