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法院执行“母子争房案” 人大代表亲历现场连说三个“想不到”
近日,城阳区人民法院邀请8名区人大代表,监督一起财产权属纠纷案件的强制执行,这是该院首次邀请人大代表监督案件执行过程。
长子与九旬母亲争房
张某与刘某系母子关系。2006年年底,张某因刘某占用其房屋诉至城阳区人民法院,该院经审理判决刘某将房屋腾出。后刘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
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因判决生效后刘某拒不腾房,张某于2007年6月19日向该院申请强制执行。
张某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刘某系其长子。据张某说,儿子刘某早年离家外出谋生,回来后因父亲的赡养问题等家务事,与她及兄弟姐妹的关系由不和睦发展到非常紧张,彼此怨恨颇深。在社区拆迁安置过程中,张某分得两处房屋,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分得两处房屋,刘某未分得房屋,也没有其他住房。张某将房屋出租后,刘某强行将承租人赶出并将房屋换锁装修后入住该房屋,刘某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与其共同居住在该房屋内,其余两个孩子在外地上大学。
受理案件之初,该院执行法官考虑到申请人张某与被执行人刘某系母子关系,血浓于水,希望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使双方和解。但年近九旬的申请人张某,坚决要求儿子腾出房屋,称因将拆迁分得的另一处房屋卖给他人还债自己也没有地方居住。为此,张某还经常到法院哭闹,一坐就是一天,不肯回家,执行法官为其买饭买菜,背其上楼回家已是常事。
被执行人刘某称,其没有其他住处,无处可搬,又称其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有继承的权利,坚决拒绝腾出该房屋。2007年9月24日,该院对被执行人刘某进行司法拘留,但刘某仍不肯搬出,并声称如果无家可归,就杀了自己的母亲。
在所有试图使双方和解、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的努力都失败后,为尽快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院决定对该案强制执行,但因刘某无其他住所且生活困难,如何将其强制迁出又不违背和谐、人性化执行原则,有效避免案件“民转刑”,成为该院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该院积极争取区委政法委的支持,启动执行协调联动机制。后区委政法委组织街道和社区的主要领导召开了3次协调会,终于为刘某安置了一处临时房。
人大代表感受执行难
由于此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对群众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该院决定邀请该街道的8名人大代表监督执行,希望他们在监督执行的同时深入了解法院的工作,充分发挥其监督、宣传和引导作用,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在听取案情介绍后,人大代表们来到执行现场,对该院执行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此次执行的目的是将刘某的全部财物搬出运至其临时安置房处,在不影响居住的情况下尽量将房屋恢复原状。在人大代表的监督下,执行法官开始清点登记物品。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三个多小时后,屋内所有能搬走的物品已全部装车,执行法官甚至将拆卸暖气片时弄脏的地面也清理干净,只等申请人张某来领取房屋钥匙并在结案笔录上签字。
就在大家为执行即将顺利结束而松一口气时,张某和其子女来到了现场,表示屋中的地板是刘某铺的,也要拆走。执行法官向其解释,虽然是强制执行但也要尽量降低损失,这些地板还很好,强行拆下不能再使用就浪费了。但他们不容执行法官多做解释,执意要拆,并开始谩骂执行法官,张某还把房屋钥匙扔在地上。
面对当事人的谩骂,执行法官强忍心中的委屈,在屡次试图劝说无效后,请专业人员对地板价值进行了评估,将地板拆除。事后,执行法官说:“我们受点儿委屈没什么,只要当事人能满意”。
当看到执行法官忍受着申请人张某及其子女的刁难和苛责,一丝不苟地认真清点登记被执行人刘某的物品时,代表们切身感受到执行工作的不易,并深有感触地说:“这次监督让我们有三个想不到:一是法院为了社会安定和谐,竟做了这么多工作,让人想不到;二是法院分内分外的事都做了,当事人还不满意,让人想不到;三是法院在工作中竟是如此忍辱负重,更是让人想不到!”(本报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景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