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青岛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城市形象、旧村改造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二产进一步做强,一产不断创新,三产从弱到强;
着力培育地区特色文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基层组织建设卓有成效,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平安河套”建设成果显著……
九万里风鹏正举,河套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河套,犹如镶嵌在胶州湾海岸线中央的一颗明珠。桃源河和大沽河从中穿流而过,环胶州湾高速和正阳路横贯东西,流亭国际机场和青岛港近在咫尺,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河套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在城阳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切服务出口加工区、一切依托出口加工区”,团结拼搏、抢抓机遇,各项事业取得突破发展。2007年,街道完成税收收入83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627万元,分别增长21%和23.3%。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2亿元,增长27%。辖区内进出口总额达到3.9亿美元,增长31%。
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城镇
青岛出口加工区的落户为河套的快速崛起注入了强大活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出口加工区周边环境,成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街道先后投资十几亿元,构筑起五横两纵的城镇主干道格局,公路通车里程达每百平方公里300公里,从城阳区最落后的街道一跃跨入全区先进行列。各类地下管网日益齐备,日处理污水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开源热电、新奥燃气等项目顺利投产,为工业发展、居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特色城市形象逐步树立。以蓝河路为中轴,由南向北依次布局引进四星级鑫澳大酒店、加工区生活服务区、利客来综合服务项目、天一人和广场和泽惠广场等高档商住楼宇。着力塑造湿地景观,420亩大沽河景观生态公园、万亩生态林基地已成规模。城镇的功能不断完备,吸引力、亲和力逐步增强。
旧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2006年完成尚家沟社区的整体搬迁,成为城阳区西部街道第一个完成旧村改造的社区。用于安置孙东、孙西社区2500余户居民的将军花园77个楼座全部完成主体建设。东河套、罗家营等社区旧村改造也已开始启动,街道已完成或开始旧村改造的社区已达三分之一。
结构调整盘活经济全局
抓住出口加工区落户的机遇,确立“精化一产、壮大二产、扩张三产”的思路,以实施对外开放促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街道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5:60.5:24。
外引内联,给二产插翅。青岛出口加工区核心区一期共引进内外资项目41个,总投资5.49亿美元,其中泰科电子、斯蒂尔动力工具、德国精密医疗机械、奥技科光学等4个项目全球销量第一。当年引进外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实际利用外资、出口额在全国60个出口加工区中分别排名第14位、第17位、第8位、第19位。在加工区的辐射带动下,配套产业区完成规划建设总面积3.8平方公里,以福轮科技、海利威密封、鑫鸿海电子、广和服装等为代表的40余家规模企业活力勃发。2007年,街道辖区内完成到账外资4761.7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7.4亿元,出口创汇2.76亿美元。
因地制宜,为一产导航。在部分社区设立特种动物养殖示范点,积极引导广大养鸡户向特种动物养殖转型,变“一枝独秀”为“遍地开花”。在沿海滩涂建立海产品养殖带,鼓励部分养殖户进行荒滩紫菜养殖、海参网箱养殖等高档次养殖项目,引导行业组建养殖协会及加工、贸易实体,变“各自为政”为“合纵连横”。各社区特种动物存栏2万余只,2008年将达10万只,沿海水产养殖面积达2.6万亩,走出了一条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特色精品农业之路。
突出特色,扶三产上马。把突出地域特色作为扩张三产的突破口,一是引进高档次餐饮娱乐超市及商住项目,鑫澳大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二是倡导“原生态”理念,发挥小海鲜新鲜美味的资源优势,引导本地餐饮企业突出河套特色、打造地方品牌;三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下疃水上公园被列为青岛市农业示范旅游项目;四是开发步行街商业资源,各社区共规划建设商业街5万余平方米,提升了街道三产的档次和规模。
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着力抓好社区居民就业增收。完善街道、社区两级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近年来共转移劳动力9400余人,适龄劳动力转移比例达93.5%,平均每户都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在企业就业。大力实施企业群星培育工程,街道近年来新注册民营业主累计达1029家。2007年,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100%。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街道社区累计投入资金358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51%和98%,共有7997人领取养老金,2350人得到医疗赔款共计500万元。扎实搞好安居工程、光明康复工程等各类解难济困工作,采取“政府救助、社会帮扶、自主脱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为基础,社会救助帮扶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营造整洁靓丽的生活环境。近年来街道累计投入900余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8个社区全部达到“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要求。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全天候、广覆盖、无缝隙”的工作标准,做到辖区内无违章建筑、无乱搭乱建、无占路经营、无违法广告,街道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着力培育地域特色文化。坚持“挖掘湮没文化、整理散落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打造品牌文化”。街道成立春晓柳腔剧团,整理编排传统剧目十余出,常年在城阳各地巡演。积极对尚家沟泥塑、大涧烙铁画等散落民间的艺术进行保护扶持,并在街道中小学校中开展河套剪纸等艺术教学活动。积极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年组织各类演出30余场。一大批群众广泛参与、影响深远的社区文化组织生机勃勃,实现了每个社区有一支文化队伍、每个社区有一种文化品牌,在全街道树立起和谐向上的文明风尚。
基层工作筑牢发展基石
基层组织建设卓有成效。在严格落实周六社区“两委”例会等社区工作“六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社区民主制度化管理模式。深入开展远程教育每周一课、基层干部每月一讲、先进党员干部季度论坛等活动,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在2007年的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街道首创的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承诺制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市换届选举工作中推广。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深入开展全民大教育、每月宣讲、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2007年共组织群众性思想教育活动120余场次,社区居民教育覆盖面达90%以上。创造性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村村有特色”创建工程,孟家社区开展了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为主题的“三德”教育评选活动,胡庆社区创建了精神文明建设一条街,小涧西社区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村”活动,从根本上转变了广大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平安河套”建设成果显著。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制、“一岗双责”和领导包案制度,强化“一把手”负责制。街道及17个社区、31家中小企业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社区警务室、治安巡逻队、联防队、“夕阳红”巡逻队不断完善,街道、社区、片、组、员五级调解组织网络和“十户四员”制度贯彻到位,信访和矛盾纠纷处结率达100%,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万里风鹏正举”。4万河套人民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现代化特色城区的总体要求,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远奋进,不断实现河套更快、更高的跨越。 本报记者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