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文化建设比作振翮高飞的大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其左右翼,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则为双翼输送腾飞的力量。
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2007年12月3日晚,青州市黄楼镇东坝村的乡亲们早早出了家门。习惯了在家里看电视的他们,当晚聚在一起观看了免费放映的电影《八月一日》——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由此启动。到2010年,山东将争取在每个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公益电 影。坐在电影银幕前的乡亲们也许不知道,为保证他们能看电影,省直几个部门制订了周密方案,仅当年就安排财政补贴3600万元,保证19.6万场公益电影的放映。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十七大报告中的庄严承诺,也是山东各级党委、政府的孜孜追求和切实行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迄今为止,省委、省政府已命名表彰了六批共67个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其中的29个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现在,67个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超过12亿元。以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带动了千里海疆文化长廊建设、蒲公英计划、知识工程等多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实施。省级财政还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维修。
以投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我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全省庄户剧团调演评选出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和97个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目前活跃在全省乡村的庄户剧团有5200多个。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设有农村青年歌手、民间吹打乐、民间舞蹈杂技魔术、曲艺、小戏5项赛事,演出节目6973个。
在城市,烟台坚持开展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活动,每年5到10月,集中推出京剧演出月、吕剧演出月、歌舞演出月等专项剧场演出,济南则举办广场消夏演出。两年一次、面向全省的十佳广场和优秀文化广场评选,迄今已办了五届。
公共文化服务公众
从文化建设中汲取知识养分,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力,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村民葛茂林,不管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要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会儿书。这家小小的书屋,是他的“黄金屋”。自从迷上“农家书屋”后,葛茂林懂得了怎样防治蔬菜的灰霉病、根腐病。现在他家500平方米的大棚,每年带来2万多元收入。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农家书屋”近2000家,每家书屋都有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类图书和音像制品。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在内,山东围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行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五大文化建设基础工程。这是面向农村搭起的五座金桥,不但为农民带来欢声笑语和现代文明,还带动农民走向富裕路。目前,有线电视通达全省99%的乡镇、80%的行政村。几年来省财政投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800多万元,在全省建成农村基层服务站点84540个,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和社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村村通”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多渠道融资,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山东在全国第一个创造了公益文化推介模式,大胆进行投融资机制改革,将文化单位存量资产中能够走向市场的文化资源,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转化为效益资本,拓展融资渠道。2004年以来,全省有近2000件新创文艺作品或图书进入市场融资,使用各类社会资金8000多万元;全省每年吸收2亿多元社会资金用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改变了单纯靠政府投资的状况。
改革助推产业发展
成功举办首届文博会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济南连续举办九届齐鲁国际动漫艺术节;临沂春有诸葛亮文化节,秋有书圣文化节;烟台、聊城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动漫艺术节;蓬莱举办神仙文化节……通过这些节会,引来文化产业项目。烟台注册的网络动漫及相关配套企业已达320多家,影视动漫年制作能力超过4000分钟。去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烟台设立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我省在全国首次设计开发山东省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1500余个,全省超亿元的在建文化产业项目工程达66个。
投资带来文化产业规模膨胀。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占山东GDP的2.7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3%,拉动GDP增长0.37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品出口1.3亿美元,进口1288万美元,实现贸易顺差接近1.2亿美元。
我省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比例为16:14:70。在体系形成基础上,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行业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艺美术品制造、机制纸及纸板制造、视听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成为主导行业。
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06年9月,山东成立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大众报业集团等单位为省直改革试点单位,济南、青岛等六市为改革综合试点市。2007年2月,这六个市又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增试点地区。山东各项文化产业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山东出版集团的总资产、年销售额、利税等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山东电影放映业,实行“院线制”改革。以省电影公司为主,组建成立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透露,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或超过3%;2015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或超过5%,使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跻身全国前列。为此,将在全省打造东、中、西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鲁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产业园区,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等三大文化产业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发行、文化旅游、动漫制作等十大产业成为发展重点。 □本报记者 王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