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记者(右)同马老合影
青岛新闻网记者回忆与马季的忘年交
2006年12月20日,中国相声界泰斗马季溘然长逝,享年72岁。惊闻此消息,我的内心十分酸楚和悲伤,回想起和大师过往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大师“谢幕”
就在两个多月前的10月6日,央视第三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总决赛的6场比赛全部结束。几天的比赛中,久未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相声界泰斗马季,亮相央视第三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现场,担任监审组专家评委,成为了亿万观众关注的热点人物。当来自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的黄金星、米海鹏表演的《历史会考》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后,马季公开表示,要收下两人当徒弟,并要办相声学校广收门徒。不过,马季要求为了讲究素质只收名牌大学的学生、研究生。
今年已经72岁的马季,从10月1日晚7时30分开始,身穿深色秋装,每晚坐在央视第三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现场的监审组专家评委的位置上,每当他一出现,不仅现场观众掌声热烈,而且相声大赛的观众热线也是热得发烫。记者从相声大赛组委会了解到,仅仅10多分种,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个问候马季的热线电话,一个接一个。观众在热线中不仅纷纷向他问好,而且还强烈要求马季当场为全国人民说一段幽默睿智的相声。
对于要将黄金星、米海鹏两人收为徒弟,马季表示:“我们相声队伍非常需要这样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希望多一些人来研究说相声,希望这些研究生像做学问一样去研究相声,将来在相声界里多出几个博士生。”
马季还表示:“传统上相声一直是口传心授,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这种方式很落后,早已不能适应今天形势的发展。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用正规的一流教材,改变‘口传心授’的状况,我们相声就要像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办学校,大量地培养人才。但我们没有教材,我们这些老人以后都走了,用什么去教他们?因此,责任落到我们的肩上了。现在我就要忙着写教材。如果需要,我愿意广收年轻人为徒,多收年轻的研究生、大学生来学相声,只有年轻人喜欢相声,相声才有希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大师却走了,而且走得这么突然。他的离世,无疑将给中国相声界留下一个难以弥补的巨大空白。
“忘年交”难忘
初识马老,还是在2000年夏天的威海。当时马老应邀在威海举办了一场相声晚会,与马老同去的还有爱徒王谦祥和李增瑞以及当时只有17岁的“徒孙”刘惠等。
晚会在威海影剧院盛大举行。那天我正好被威海电视台派去做现场采访,我有幸第一次目睹了马老的艺术风采,也由此成就了我与先生以后多年的“忘年交”。
当天的大剧院座无虚席,威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都赶到了晚会现场与群众一起观看演出。整个演出精彩不断,场内观众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当徒孙刘惠演出的时候,我观察到马老坐在帷幕一侧,神情专注地观看演出。利用演出的间隙,我走到幕后,对马老进行了采访。
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面对大师的我有些不知所措,把本来设计好的采访提纲忘的精光。马老好象看出了我有些紧张,就微笑着询问我的一些工作和学习情况,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或者说是一位慈祥的教授。随着谈话的深入,我和大师的对话也变得轻松起来,最后成功地完成了采访任务,马老还亲切地给我签名留念。
赠送“笑口常开”
就在那年秋天,马老再一次来到了威海,不过这一次不是演出,而是来度假旅游。在威海我们一行人游览了刘公岛,游览了美丽的海滨小城乳山。在乳山银滩,马老先生不顾劝阻,高兴地脱了鞋赤足在细软的沙滩上行走。他用手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一幢幢滨海别墅说:“等着哪一天我说相声说不动了,我就到这里买块地儿,盖个小房儿住上,那该有多美。”中午大家在一起用餐,老先生胃口不错,但是吃得不多,那天还喝了一点白葡萄酒。
吃过午饭后,有人提议要马老写字。马老欣然应允。马老的字在中国艺术界是非常有名的。他和徒弟姜昆、唐爱国等曾经成功地举办过多次书画展。
笔墨纸砚齐备之后,马老走笔如风,一副副“笑口常开”、“天道酬勤”几乎一气呵成。老先生送了我一副“笑口常开”,后来一直悬挂在我的书房。后来每当工作疲倦之时,目光触及这几个字,眼前仿佛再一次看到了先生的笑容,自己立刻便眉展心舒不已。
先生说他爱海,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到青岛看望朋友和度假。他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总是溢于言表。然而先生终究没有实现那个到海边“盖房子”的愿望。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衷爱的相声事业。
每年请马老演出的太多了,而且都是高价,但马老从不参加商业演出。2005年1月马老曾经来到青岛即墨做了一场慰问演出。这是马老最后一次来青岛。(青岛新闻网记者 张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