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画报 > 上世纪 > 正文  
 
大窑沟与日本邮局

青岛新闻网  2006-11-28 14:47:57 青岛画报

 

  大窑沟

  青岛堂邑路(旧所泽町) Tang Yi Road

  图片来源: collect Postcards from Qingdao

  “大窑沟”,这个名字也许已经是青岛开埠以来仅存
下来的几个地理名词之一了。虽然“大窑沟”有窑有沟的历史总共不过几年,可名字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流传至今……

  相关记载显示,早期“大窑沟”一带仅是一片寂静荒僻的海滩。海滩的东边是一条多年雨水冲刷而形成了大沟,沟的顶部是一个以孟姓为主,有百余户的村落。因此,村旁的这条大沟就被叫做孟家沟。章高元移驻胶澳后,曾于“大窑沟”附近设有一处规模较小的兵营。1914年11月14日清晨,靠泊在马蹄礁附近的德国舰队轻巡洋舰科尔莫兰号所载的100余名德国士兵,占领了清军兵营和小鲍岛火药库。这一行动使得中国守军不得不接受,几个小时后一枪未放仓皇而逃的屈辱现实。

  1898年,筑港工程开始兴建,孟家沟也在同期被填埋。1900年,经营建筑材料的德国捷成洋行在这里设窑,就地取土,烧制建筑所需砖瓦。据记载,当时“大窑沟”一带的窑炉有几十座之多,包括胶州总督官署、总督府屠宰场等工程均使用过产自“大窑沟”的砖瓦。

  1906年10月,殖民当局以威胁城市卫生与市民健康的名义拆除了孟家沟村,并随之扩大了砖瓦窑的生产规模。1910年,根据最新修订的城市总体发展方案, “大窑沟”被重新规划为商业居住和港口贸易用地,砖瓦窑也开始陆续拆除,迁往孤山和沙岭庄一带。

  1914年11月,日本攻占青岛,大量的日本侨民渡海而来。1916年初,日本当局下令,将“大窑沟”和小鲍岛两处的土地出售给本国侨民。随着邮便局、公立市场、取引所等大型公共设施的陆续出现,以市场三丁目(今市场三路)、中野町(今聊城路)为中心的“大窑沟”逐步成为青岛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是一张印制于1930年代的“大窑沟”明信片。图片右侧建筑为堂邑路邮政局,这幢别具一格的建筑,曾是“大窑沟”地区的地标性建筑物。在它的北面还可看到伊藤忠商社和三井洋行。可惜的是,这座邮局已于1984年被拆除改造。邮便局左侧和式的建筑,当年这里曾是一家叫做“安部幸”的日本公司,2006年初也被拆除。

  20世纪30年代,寓居岛城的梁实秋先生,当时正执教于国立山东大学。闲暇时常随夫人前往“大窑沟”的市场楼买菜购物。可能是梁对青岛这个特色地名的来历不甚谙熟,认为这“大窑沟”可能与沧口路、李村路一带的妓馆有关。因此,在其描写青岛的著作中,“大窑沟”就变成了“大雅沟”。这一在“大窑沟”的记忆中出现的小小插曲,却让后来随国民党去往台湾的梁实秋一直记忆深刻……

  1950年代,“大窑沟”的商户陆续参加了公有制改造。1960年代初,由于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在市场三路逐渐出现了一个自发性质的地下市场,虽然当时政府严禁这种民间的易货交易,但这个自发的市场还是顽强的生存到了70年代末。198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个体经济被承认,沉寂了近30年的“大窑沟”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1988年,大窑沟”的旧式房屋绝大多数在随后的大规模开发中被改建为造型单一,样式呆板的住宅楼。

  日本邮局

  Tsingtau Head Post office

  图片来源: Collect Postcards from Qingdao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92年前,为争夺青岛而引发的战争中最终获得胜利的日本,从此彻底地改变了这座新兴城市之后的发展命运……但在如何理解和控制这座城市上,他们显然没有像其前任——德国殖民者那样做好充足细致的准备。虽然在此后的8年里,日本人利用他们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动性和异乎寻常的模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青岛——德国城市的建筑风格,但在城市开发上,日本占领当局基本沿用了德国在1910年为青岛制定的城市发展计划。

  这是一张印制发行于上个世纪前叶的明信片,图景中所记录的是青岛人俗称为“大窑沟"的路口,背景中明显带有欧洲风格的近代公共建筑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所建造的邮局大楼

  1914年11月,日本趁德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攻占青岛。日本占领当局在 “小鲍岛”和“大窑沟”两处区域划拨土地,供后来的移民建房居住,为了满足这里新增移民所带来的各种需求,诸如邮局、市场、学校、交易所等服务性的公共场所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虽然,在相关的记载中并没有邮便局新舍的具体完工时间,但我们可以断定明信片中日本风格的邮政局大楼建造于1918-1919年。 大楼位于中山路、济南路、堂邑路、冠县路、市场三路街道交汇的东北侧。建筑主楼三层,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采用当时盛行的对称设计手法,顶部石雕的装饰性山花则是日本20世纪初建筑风格中比较流行的式样。大楼的一层为邮政业务大厅,内有木制柜台和铸铁护栏,二三层则为邮局的办公区域。建筑的外墙采用了一种十分明快的淡黄色,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提示性内涵。许多年来,这幢别致的建筑给许多人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由于青岛在德占时期所设立的邮电设施,大多在战事中被摧毁。所以,日本当局在占领后不久,就开始恢复邮路、电报、电话等对外联络设施。1918年11月,日本青岛守备军当局将战争期间设立的野战邮局合并,设立青岛邮便局。

  1922年12月22日,北洋政府代表中国收回了丧失已达25年之久的青岛主权。1923年初,胶澳中华电话局成立。至1938年初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前夕,本市的电话总量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

  堂邑路上的这幢由日本人在80多年前建造的邮政局,在1984年被拆除后改建,按照当时的说法是,“由于建筑陈旧,营业场所狭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化需求……”等等。但在原地重建的15层白色大楼,无论从建筑的内涵、设计的手法,还是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程度上,都远无法与原建筑相比较。新楼房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似乎只注重了房子本身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建筑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价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座新建邮局因不符合防震标准而曾拆除重建,前后的建造期竟达10年之久。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几年后,市场三路一带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1993年12月的一个寒冷冬日,随着一声沉闷地巨响,相去不远的青岛市场(原人民商场)那高达30米的标志性塔楼轰然倒下,为这一今天看来并不算成功的改造,画上了一串多少有些无奈的省略号……(编辑 穆钰)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人力车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 特别新闻:27家IT名企急招309人
· 聚焦斯巴鲁B9,聚焦2006北京车展
· 威海新外滩 火热招商
· 国际残疾人日书画“爱心拍卖会”
· 方太厨具大型团购火热报名中
· 总裁中国式管理班周六开课孙子商法
· 文蒸嘉尔、金贝儿联合招生进行中
· 对外经贸大学MBA十班12.16开学
· 岛城最大的外语培训基地—赛思
· 85901717《尚可美食热线》将开通
· 走近大师,俄罗斯当代油画展开幕
·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12.6开学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

实用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