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东省青岛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为目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增强科技、财力、体制、基础设施支撑为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支农力度,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
进现代农业建设,初步构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6元,增长14.3%,是“十五”时期增长最快的一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增长7.9%;粮食总产达到315万吨,增长18.8%;蔬菜总产580万吨,人均795公斤;肉蛋奶总产170万吨,人均236公斤;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进入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农交中心永不落幕国际品牌风靡八方
只要到了青岛,置身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你就必然会深深感受到青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给周边地区带来的强大的吸引力。你就会自然作出这样的评语: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作为青岛市政府2005年十二件实事之一的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顺利建成并于2005年10月21日正式开业,中心总投资5.4亿元、一期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山东全省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采购交易、物流配送、信息发布、检测认证、合作交流等六大平台,使其成为宣传推介青岛和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名优农产品的重要窗口,办成永不落幕的名优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和省市领导张高丽、韩寓群、杜世成等先后来现场视察。该中心在全国首创365天“永不落幕”的展会形式,并成功举办了2005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企业达到616家,其中境外企业115家,客流量达到18万人,合同金额28.9亿元,参展企业和成交额远远超过历届展会,是青岛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成果最丰富的一届农交会。
大型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建成和由此推动的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风靡八方客商,进一步加快了青岛农业国际化和品牌战略步伐,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实现新突破。以下几组数据就足以看到青岛市农业在国际化、品牌化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在农业国际化上,2005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18.5亿美元,增长25.7%。其中,蔬菜出口2.6亿美元,增长23.3%;畜产品出口2.5亿美元,增长5.1%;水产品出口7.1亿美元,增长32.5%。全市共批准农林牧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321家,总投资11.5亿美元,增长6.1%;农业合同利用外资8.3亿美元,增长5.7%;其中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17家。
在农业品牌化方面,全市已注册农业品牌128个。其中,国家级名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市级名牌36个,初步形成了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品牌集群,涌现出了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马家沟牌芹菜、崂山北宅樱桃、九联肉鸡、万福牌肉制品等一批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知名农业品牌。青岛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5个,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27个,有53个产品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33个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
四百工程王牌确立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突出发展畜牧业,稳定提高水产业,全面提升蔬菜、果品、油料等主导产业,迅速膨胀茶叶、花卉和特色作物等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青岛市瞄准“精、特、名、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推进“四百工程”建设(即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100万亩优质果茶花卉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力争实现青岛农业在产品优质化、生产专业化、产业集群化、品种特色化、市场国际化等方面的新突破。
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青岛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重点在提高单产、提高种粮效益、保证优质优价上下功夫。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拿出20%,连续三年共投入1.2亿元,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全面实现水利化、良种化、道路林网化、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五化”目标,达到“吨粮田”标准,保障青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共完成投资10980万元,20万亩核心区全面达到建设目标,良种覆盖率100%,机械化水平75%,基本形成了林成网、田成方、路相通、品种优、旱涝保丰收、机械化作业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达到93.18万吨,亩产931.8公斤,高于全市平均产量7.9%,高于前三年平均产量11.8%。
建设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沿沽河两岸流域,发展设施栽培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品牌,三年建成体现青岛现代农业水平的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带。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产品加工出口率达到30%以上。
建设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沿平度、莱西北部山区,建设山东省最大的花生出口基地,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花生加工率超过80%,加工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出口率达到65%,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设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生产基地。依托平度、莱西北部山区和胶南大珠山区的水果产区,注重从果品质量、加工工艺、保鲜设施、产品包装、检测检疫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快速提高果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沿崂山和珠山山脉的茶叶产区,突出抓好品种引育、质量标准、产品推介等重点环节,创建以崂山绿茶和海青茶为主的国内知名品牌,迅速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胶州、崂山的花卉产区,丰富品种,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业。
科技推广进村入户现代农业保障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在山东青岛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同样得到有力的实证。2005年,青岛市无论是在抓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还是品牌农业,都始终把科技先导作为主要的推动力来抓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青岛市在依靠科技发展农业方面主要是紧紧围绕引进、示范、推广三个环节,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良种工程。建设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高产奶牛胚胎移植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主要农作物品种评价示范推广体系,大大提高了良种引育和推广能力。全年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680个,安排试验农作物新品种170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肉鸡、蛋鸡、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科技联户工程。农委系统477名中级职称以上农技人员分别与520个大户、12处农业示范基地结成对子,及时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步伐。三是农民培训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五大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民15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四是农机装备工程。落实农机购买补贴1150万元,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2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进入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为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青岛市不断加强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围绕贯彻农业部“七大体系”,结合青岛实际,青岛市规划建设了“八大体系”,即:基层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新型种业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66个大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支撑平台。投资5000万元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中已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开工建设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大厦,重点围绕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服务中心、市场与信息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检验测试服务中心、农药检验鉴定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农业基地建设咨询培训中心等“八大服务中心”,努力建成集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检验检测、展示交流、信息发布、教育培训等系统服务于一体,形成对青岛农业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产经链条纵深推进强强联合齐抓共赢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借鉴工业理念和管理手段,青岛市突出抓好四个关键点,完善联结机制,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公司+农场”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发展“九联模式”。
扶持“大龙头”。坚持从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使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万福、九联、雀巢、正大、统一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为主体,覆盖畜牧、水产、蔬菜、林果、油料、花卉各业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072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119家,过亿元的34家,过10亿元的4家,其中9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达550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40%以上。在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中,青岛市有16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
促进大联合。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始终将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农村能人、村干部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5年,青岛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了30家合作组织;2006年,将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72个,组织农户30多万户,占总户数20%以上。青岛市被列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试点市,全国农民合作组织试点单位达到8家。
建设大市场。青岛市建成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26处,6处农业部定点市场,其中过50亿元的1处,形成了以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龙头,以10大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大基地。突出抓好农业高效科技园区和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示范带动作用。目前青岛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500万美元或生产规模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达71个。
绩效管理情系“三农”
贴近服务以人为本
创建服务品牌和高绩效机关是青岛市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青岛市农业委员会结合“三农”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了“情系三农”服务品牌创建,大力推进高绩效机关建设,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和干部素质,为“三农”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高点规划理念,提高品牌社会影响能力。品牌是形象,品牌是承诺,也是一个单位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灵魂。为科学塑造“情系三农”服务品牌,使品牌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推动力,专门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对品牌建设进行反复论证和全面规划,构建起了科学的品牌体系,大大提升了品牌文化内涵和向心力。“情系三农”服务品牌的核心理念是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既蕴涵着农委干部职工勤奋务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工作标准,也是对全市广大农民的庄严承诺。“情系三农”服务品牌的创建,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广大机关干部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向心力明显提高,形成了我为品牌添光彩的良好氛围,争先创优、开拓进取的意识大大增强。2005年,青岛市农委共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26项,增长44%。
坚持绩效管理理念,提高团队执行能力。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坚持以品牌创建为动力,以高绩效机关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团队执行力,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专门制定了党风廉政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农业项目管理制度等十大管理制度,提出了56字服务公约和“五要五不要”工作标准,提高机关规范化管理水平,真正做到用制度规范人、用规章约束人。二是再造工作流程。根据各处室岗位职能,积极实施工作流程再造,制定了科学的工作“线路图”和“时间表”,全面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绩效考核。采取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对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进行业绩考核,单位考核结果与主要负责人考核结果挂钩,加大了奖惩力度,机关整体协作力、执行力明显增强。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提高“三农”工作创新能力。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在“情系三农”品牌创建中,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发展创新能力,把创新渗透于每项工作中,在思路、方法、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增强各项工作的推动力,实现现代农业新突破。在思路创新上:2005年青岛市农委提出了建设农业“八大体系”,今年又提出实施农业“八大行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现代农业的支撑平台。在方法创新上,坚持突出重点、培育亮点的工作方法,通过抓好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大厦建设三件大事,提高了青岛农业的形象和地位。在机制创新上,制定了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十大意见,探索新形势下解决突出问题的新机制、新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为农民服务能力。“情系三农”不是口号,而是承诺和行动。品牌创建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以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突出抓好法律服务、政策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四大重点,着力为农民搞服务、办实事、解难题、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青岛市农业委员会重点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即:建设10000户“一池三改”沼气池、扶贫开发60个贫困村、扶持6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新型农民3万人、培育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户、建设100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玉米全程机械化达到65%、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2006年,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市场国际化、发展科技化和环境生态化,积极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行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行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行动等农业八大行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青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为“十一五”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主要目标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