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报馆”搬来大家赏本报读者剪报展汇成知识海洋 23、24日,本报读者接待室成了知识的海洋。作为本报“我家的宝贝”读者才艺展示的一部分,读者剪报展览在这里举行。55位读者的100多本剪报本,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多个项目。剪报内容之丰富、剪报设计之精致,令
200多位参观者赞叹不已。 剪报爱好者参与踊跃
本报发出举办剪报展的通知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响应。尽管周二下午才举行预展,但不少读者在周一就“扛”来了剪报。74岁的孙善友自己就抗来了20本剪报。青岛市实验小学的20名老教师集体来参展,她们带来了32本统一装订和设计的精美剪报,成为展览上的亮点。
72岁的曲永伦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展览现场,他特地“派”儿子和儿媳送来了3大本多年来积累的剪报。65岁的徐学圣前些日子刚做了眼睛手术,得知有剪报展,就在眼睛尚未恢复的时候,戴着墨镜送来了20多本艺术剪报。90岁的尉绍周是参展读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因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特地委托邻居给他捎来2本剪报。70岁的赵世俊带着剪报从李村赶来参展,其中一本剪报是他父亲当年所做的剪报,是他家的“传家宝”。
剪报堪比百科全书
参展的剪报可谓五花八门,但看剪报用的底本就有旧杂志、旧本子、纸壳等不同的类型。从封面来看,设计最精美的当属实验小学的集体作品,不仅所有的剪报都整齐地贴在整张的牛皮纸上,封面都由专人用染色宣纸装饰。有的读者将30多年前的剪报也带来了,剪报都已泛黄发旧,但却是读者的宝贝。有的读者不仅将剪报分类,而且还专门到档案局买来专门用品,用于装订收集剪报。总之,不管是怎样的形式,所有的剪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不浸透着剪报者多年来的心血在其中。
剪报展中,由本报内容组成的剪报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尤以保健、小偏方和时事集锦最多。其他的内容分类十分细致,涉及电影、京剧、戏曲、花鸟、报头、书画、摄影、伟人足迹、老房子、游山玩水、奥运会、神舟六号等多个门类,有专门文字的,也有全部彩色图片的,简直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记者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