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瑞蔓 以威海市区和荣成、文登、乳山三个次中心城市为框架,以海岸线、高等级公路干线为纽带,以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中心镇为连接点,威海生态建设正一体化推进
驱车烟威高速公路,威海境内公路两旁万顷
松 涛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据说,这片14万公顷的森林是全国最大海滩防护林,90年代兴起开发热以来,缺乏发展资金的威海面对觊觎黄金海岸蜂拥而至的土地潜在收入没有丝毫动心,相反,威海市委、市政府领导更为深谋远虑:海滩防护林一棵也不能动,不仅不能动,还要补植、扩大。
这片如云的松林不过是威海行进中生态理念的一个小小缩影。
生态:重中之重
在把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奖牌轻松纳入囊中之后,又两度摘取“国际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的桂冠,并由于在“改善人居和城市环境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荣获“2003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被海内外宾客誉为“海滨花园城”的威海,在生态城市的路上精耕细作的威海,正是因为其高瞻远瞩的生态立市的理念而迎来它最辉煌的时刻。
生态显然已经成为这个以“环境牌”引以为豪的城市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将山东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生态省建设之际,威海市也开始了在生态建设的路上全速起跑。2004年初,威海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制定了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进入全国生态市建设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同时,一份详尽的《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也应运而生。
循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两条主线,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正在威海渐渐形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威海生态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利用生产味精产生的废水、副料生产的无公害有机复合肥和优质家禽饲料,利用煤灰炉渣生产高强度粉煤灰炉渣砖,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山东铃兰味精有限公司的小循环之路走出了样板的力量。而威海新力粉煤灰利用公司则利用灰渣生产混凝土砌块,每年可消耗5万吨灰渣,实现产值1200万元,利润432万元。目前威海市利用固体废渣118万吨,完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8亿元。
近年来,围绕制造业基地建设,威海的生态工业日新月异。结合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威海市鼓励企业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组织开展了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产生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同时,威海在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发展中循环,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目前,威海工业园区和石岛工业园区正在实施生态园区发展理念,已初具生态工业园区雏形。在社会层面上,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2003年,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ISO14001国家示范区成功,目前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在积极组织创建。通过发展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建市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了75%,70%企业通过了产品质量或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人居:以人为本
近千公里的绵延海岸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的森林覆盖率、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地表水合格率、饮用水达标率100%、所有这些令别的城市叹为观止的数据都诠释着在威海的战略蓝图上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的本意。
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为契机,威海的人居环境体系建设成绩傲人。大气净化、水面清化、荒山绿化、环境美化———四化的背后全部是人字作为支撑———威海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城市居民创造交通便捷、居住舒适、清洁秀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内涵。
树立一体化威海意识,高起点规划生态人居环境。目前,威海以威海市区和荣成、文登、乳山三个次中心城市为框架,以海岸线、高等级公路干线为纽带,以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中心镇为连接点,推进威海市区与荣成、文登、乳山三市的组团式对接,目前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三维数字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开发,制定完善各类城市规划设计260多项。这一一体化威海意识的提出,不但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更是对威海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的全面实践。
威海机场、桃威铁路、威海港改造、米威调水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动工,威海公园、海上公园、世昌大道、环海路等一批城市生态人居建设精品工程的全面完工,标志着威海高标准建设生态人居设施理念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延伸。到目前为止,本着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威海先后完成了新增道路面积220万平方米,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增加到14.52万,用气普及率达到98.67%,集中供热面积达1052.5万平方米。
威海的规划者和建设者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是建筑和道路堆积而成的“水泥化”,而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化”。近年来,威海按照“建一园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包一山绿一片”的思路,采取“多层次、多季节、多样性”的绿化手段,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立体化、园林化、森林化和城郊一体化,使荒山成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成为绿色长廊,城区、郊区、山区绿化连为一体,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绿化系统。目前,全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0公顷,环海林带8000公顷。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8%,。
监察:一票否决
资料显示,近几年,威海市因环境因素拒绝了约6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和50亿元的内资项目,这“宁要环境不要项目”的魄力和定力来源于其不折不扣的生态理念———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
在威海,所有项目都要遵循环保优先原则。凡是污染环境、耗能高、耗水多的项目坚决不上,宁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决不增加新的污染源,这一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的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使得威海的天更蓝了。同时,“蓝天”、“碧海”、“宁静”等事关威海生态发展的工程的实施,为威海的生态建设做好了最严实的“屏障”。据介绍,威海市区先后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38家,对500多家企业进行了废气、废水治理,拆除了700多台燃煤小锅炉。市区共清理海湾内近海养殖3万多亩,筏式养殖6000多个。
再次,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察。生态市建设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村。目前威海市尚有15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为此,全市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下一阶段将开展省、市两级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此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细胞工程”,切实保障农村生态恶化和农业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遏制,使农村生活卫生、医疗保障、垃圾处理、农田灌溉、农用能源等得到较大改善。
同时,全员参与的热情,同样助燃了威海生态市建设的火焰。威海的生态市建设真正变成了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威海建立了一整套公众参与制度。如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城市容貌义务清洁日制度、生态绿化包山头制度、园林绿化认养制度、重点工程和重点设计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制度等,有效地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