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人工操作到自动化流水线,由作坊式的生产环境改变为封闭式的现代化企业,由露天晾晒到冷冻烘干转化,张星镇粉丝产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并渐渐显出了支柱产业的雏形 从招远市向北驱车10公里,当空气里弥漫的绿豆粉发酵的特殊味道越来越浓时,我们已身处正宗的龙口粉
丝发源地———张星镇了。 300年前,当地居民为了生计,发明了酸浆发酵法,从绿豆或者豌豆里面提取淀粉,制作出晶莹剔透、口感滑爽的粉丝。而今天,这个常住人口6.4万的小镇上有1万人从事粉丝生产,规模以上粉丝企业达63家,年产量达15万吨,全国80%以上的出口粉丝都来自这里,可谓名副其实的“粉丝专业镇”。
300年品牌积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粉丝生产加工的60多岁老粉匠孙仙敖,显然见证了近半个世纪来龙口粉丝的发展历程。他告诉记者,据考证,张星镇人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淀粉生产技术,宋代出现了粉丝的生产,到明末清初开始了以绿豆和豌豆为原料的粉丝生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860年前后,招远生产的粉丝因为由龙口港集中外运出口,“龙口粉丝”因此而得名。
张星镇粉丝的出现最早在盛家庄、张星村等村庄逐步向其他村传继。最早人们用牲畜拉着平石磨、工人们手工打瓢、漏粉,用最原始的方法生产着最精细的粉丝。其中孙家“孙咸”孙氏几代设办的粉庄“德盛功”、“德福堂”,从清朝中期就已经以龙口、青岛港为基地,把收购的粉丝用帆船运到香港、九龙再转销到南洋、西欧等地,这恐怕就是张星镇的龙口粉丝名扬海外的发端,同时也为张星镇未来的现代化粉丝加工产业奠定了最为牢固的基石。
到1980年代,随着粉丝加工从手工向机械化的转化,龙口粉丝真正迎来了第一次生产高潮。1980年,张星镇共有粉丝加工厂31个,从业人员已达1157人,年产量达2000多吨,占全县的40%左右,但低水平建设并未给镇经济带来强势助力。
从2000年开始,张星镇大力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和技术改造,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批具有生产规模的粉丝企业应运而生。从传统人工操作到完全机械化生产的自动化流水线,由作坊式的生产环境改变为封闭式的现代化企业,由露天晾晒到冷冻烘干转化,张星镇的粉丝产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出现了“冠珠”、“珍珠”、“金珠”和“塔林”等一批著名商标品牌,渐渐显出了支柱产业的“雏形”。
2003年9月,龙口粉丝获得原产地专属国家保护,张星镇的粉丝产业更是如虎添翼,在大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张星镇迎来了粉丝生产的“黄金年华”。截止2004年底,张星镇规模以上的粉丝企业达63家,年产粉丝15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对全镇经济的贡献率近50%。
传统手工到现代产业的嬗变
清水洗手、皂液洗手,冲洗完皂液后还要在50ppm消毒液里浸泡30秒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洗,用烘干机干手。这是张星镇三嘉集团的工人在生产之前对手的清洁程序。不仅如此,工人们还要穿上连体的工作服、戴上口罩,再经过风淋通道进行全身消毒,直到连一点头屑都不可能脱落。
与300年前相比,今天张星镇的粉丝工艺基本方法并未改变,但是粉丝企业在技术、内涵以及管理方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三嘉集团总经理、招远市龙口粉丝商会会长赵立亭告诉记者,张星镇粉丝行业的大革命是从2000年开始的,不少企业都先后采用了国外加工粉丝的先进技术,使得“龙口粉丝”生产实现了由传统工艺向先进工艺设备的深刻变革,使传统产业迸发出“核聚变”的巨大威力。
在张星镇的粉丝加工厂,记者观看了粉丝的整个严格精细的生产过程。从烫豆、淀粉打糊、漏粉、冷冻到烘干切割,封闭式现代化自动流水生产线操作让人叹为观止。工作人员介绍说,粉丝生产过程中,必须达到几项关键指标和经过几个关键步骤,生产出来的粉丝才能真正达到龙口粉丝的观感和口感。其中包括,绿豆原料的水分含量要小于或等于13.5%;从绿豆或豌豆中的提取淀粉必须使用沿用了300多年的酸浆发酵法;淀粉和水要按照严格比例混合加温后进行三次搅拌成糊状;粉丝的含水量要降低到14%;每根龙口粉丝的直径要保持在0.6毫米左右,相当于六七根头发丝;粉丝切好装入袋以前要在精选车间里进行两次筛选;合格产品封装后还要经过金属探测仪确定没有金属异物后装箱入库;出厂前进行二氧化硫、淀粉的含量断条率等指标抽检;测试粉丝断条率必须不得超过10%。
一根小小的粉丝可谓通达古今,它既沿用着三百年的生产工艺,同时又体现着张星镇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产标准的嬗变。而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张星镇在2004年轰动一时的“龙口粉丝事件”中没有受到强烈震荡的根本,当年,在很多粉丝企业受到事件影响而陷入窘境时,张星镇依然保持着年出口量持续上升的好势头。
超越“群山无峰”
10月20日,张星镇粉丝行业秩序整顿大会刚刚召开。
10月21日,记者来到张星镇,镇党委副书记隋丰胜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在这个关头整顿粉丝企业秩序,不但是张星镇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更是要把300年的龙口粉丝生产的历史积淀从我们手中发扬光大。
据了解,尽管张星镇是龙口粉丝企业已经占据了招远市的80%的产量,但是,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仅仅占所有规模以上企业的3%左右,而在63家粉丝企业里,有近30家企业年生产量在1000吨左右。而据了解,粉丝企业的最低赢利年产量为800吨,也就是说,近一半左右的粉丝企业在维持着保本经营的现状,在占据全国80%的产量和占全国80%出口量的同时,张星镇的粉丝产业却呈现出一幅“群山无峰”的景象。
做大做强粉丝企业,这是张星镇未来励精图治的产业重点。
隋丰胜告诉记者,为了培育大企业,张星镇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扶持粉丝产业的龙头企业,首先,限制小企业,鼓励大企业兼并整合小企业。统一对年产量1000吨或销售收入在4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进行规范纳税,以此促进企业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小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携手打造张星镇“龙口粉丝”大招牌。其次,以出口产品为导向,全力打造外向型企业。隋丰胜说,目前国内市场一吨粉丝的价格是5000元人民币,而国际市场上是3000到5000美元/吨,巨大的利润差距使得张星镇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这个主管经济的副书记欣喜地表示,目前张星镇67家企业中有15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这个数字还有发展的巨大空间。
拉长粉丝产业链
身为龙口粉丝商会会长的赵立亭给记者算了另一笔账:在粉丝的生产过程中,以前白白流走的废水通过加工却可以生产出价值昂贵的粗蛋白和食用蛋白,粉丝价格是5000人民币/吨,而粗蛋白的价格是10000人民币/吨,食用蛋白的价格则高达20000多人民币/吨。这无疑是粉丝产业链上的出人意料的”价值增值“。
拉长粉丝产业链,显然是张星镇未来搏击市场的重要利器。
据了解,张星镇近年来不但以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即食粉丝、有机粉丝等新品种为重点,先后开发出绿豆粉丝、豌豆粉丝、红薯粉丝、即食粉丝、蔬菜粉丝等五大系列80多个品种的粉丝,拉长粉丝本身的产业链条。同时,他们还懂得向废物要资源,变废为宝,两年前,张星镇的粉丝学会组织专家,自主研发了从生产粉丝的废水里提取粗蛋白的技术,目前,利用这项技术,年产粉丝1万吨的企业可以生产近5000吨的粗蛋白,根据国内市场售价,可以产生1500万元左右的新的销售收入,成为粉丝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赵立亭告诉记者,在张星镇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食用蛋白的提取方法如今也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未来这项技术得到应用,张星镇粉丝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