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环境磁场效应逐步显现 本报烟台讯烟大铁路轮渡、蓝烟线电气化改造、烟台港西区、烟台国际机场改造等交通物流快速推进;海阳核电、渤海天然气、胶东引黄调水、山东核能海水淡化等能源和水源工程全面启动,加之年内培训技工5万人的人力支撑以及打造国际产业配套社区、建设文化休闲娱乐城等生
活生产环境的全力营造,烟台经济正发出强大的环境磁场效应。 据了解,在大项目的撬动下,今年上半年烟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四大支柱产业迅速膨胀,以汽车、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产品集群,已成为全市赶超发展的生力军。然而,产业要素支撑方面的“瓶颈”也随之凸现:不够快捷的物流,制约着产业聚集的效率;人力资源的缺乏,令企业频频喊“渴”;能源和水源问题,影响着产业的长远“爬坡”。现实,“逼迫”着烟台果断决策,着力实施“环境再造”工程,为赶超发展营造适宜的“土壤”:
“魅力烟台”呈现全新思路。为打造“魅力烟台”城市品牌,烟台打破财政投入“旧框框”,巧做经营城市“新文章”,三年来,全市通过城市土地资产运营等形式,共募集存量土地抵押贷款26亿元,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28亿元,全社会城建投入累计达到200亿元,相当于地改市以来的总和。
“城市筋骨”逐渐舒展。据了解,烟台市在5年的时间里,先后投入100亿元,建成6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举占据全省的1/8;今年上半年,烟台再添8条新航线,通航城市至此达到19个,由货物中转航线辐射的国内外城市更是多达80个。与此相呼应,烟台港西港区选址敲定,大莱龙铁路全线通车,烟大铁路轮渡也不断破浪挺进,明年6月,整个轮渡大连北港段及烟台南港段的铁路和港口工程将实现桥、船、港联合接轨,届时,烟台将彻底向交通“末端”城市告别。
人力资源日渐丰富。据介绍,烟台近几年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形式,人才总量因此迅速膨胀,截至2004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4万人;持证技能人员骤增至20.6万人,占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岗位职工总数的41.2%,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5万人。
“环境磁场”散发出的磁力,激活了烟台进发的步伐:引来国内外大项目相继落户,四大支柱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品集群更是展现出勃勃生机,并引领烟台市经济腾飞。国际上著名的美国通用、韩国大宇、LG电子、鲜京、日本本田、电装、三菱、三井物产,德国的GB集团等40多家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都已在烟台“安家落户”。今年1-6月,全市初步核算GDP实现880.87亿元,同比增长17.4%;地方财政收入42.46亿元,增长30.8%;合同利用外资29.46亿美元,增长55.9%。同时,烟台港口吞吐量大增,2004年,烟台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由2000年的11852吨飙升至18286吨;今年上半年,烟台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2203万吨,同比增长35.3%,增幅列北方沿海港口第二。招才引智全面告捷,全市平均每名人才创造的GDP达到25.6万元,远高于全国14万元的平均水平。此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烟台不仅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入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本报记者徐瑞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