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生态省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强生态建设决策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山
东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2000年,山东列为全国生态经济试点,经过5年发展,山东生态省建设已在全国形成了“山东特色”。半岛城市群八城市也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市建设有声有色。 自本期起,本版将推出生态省建设系列报道。重点介绍我省建设生态山东的做法,解读“山东特色”;半岛城市群八市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思路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生态省建设之“山东特色”
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大的区域为载体,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具有山东特色的循环经济“组合拳”虎虎生风■本报记者刘宗伟
经济发展了,GDP上去了,“鱼米之乡”却消失
了,这是国内一些地区发展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它给人的印象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似乎是一对矛盾体,两者难以调和。
“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两者之间该如何协调?这个问题曾让山东高层寝食难安。一组数字显示,山东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林地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山东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比重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严重。全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仅能源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只是一句空话。”在全省一次会议上,省长韩寓群一句话掷地有声。
山东特色:“点、线、面”循序递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自2000年,作为全国的试点,山东大刀阔斧,初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体系。“点、线、面”循序递进、相互关联、共生共利,“组合拳”打得虎虎生风。
在日前举办的“2005中国·山东生态省建设论坛”上,省环保局局长张凯向入会人员解读了“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体系———
在企业,建立点上的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ISО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生态效率的理念和清洁生产要求,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清洁生产方面,我省从东部到西部,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从重污染行业到其他行业逐步推进。200多家企业推行了清洁生产,50多个企业、200多个产品获得环境标志。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废水排放、COD排放、固体废物排放均有不同程度削减,企业年经济效益增加率5%。在ISО14000环境管理认证方面,全省共有180家企业和8个开发区(旅游区)通过了国家认证。其中3个开发区被批准为“ISО14000国家示范区”,占全国示范区总数的1/3。2003年以来,全省1000多家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同比下降12.4%、31%。
在行业,建立线上的中循环。根据行业间的关联,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拉长和扩大生态工业产业链,形成一个及多个行业组成的生态园区,推进园区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有机产业链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山东是一个造纸大省,全省共有造纸企业326家,年产279.1万吨,利税12.98亿元,排放COD65.1万吨,占工业COD的66.1%。通过采取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体系认证、限期治理、关停淘汰、标准引导等措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到2003年,全省共有造纸企业214家,年产832.11万吨,利税52.83亿元,排放COD17.6万吨,占工业COD的46.8%。山东泉林纸业集团通过10多年治理造纸废水,吨浆耗水量由160立方降到60立方;黑液的提取率提高到90%;酸析木素生产有机肥;中段水经物化生化处理后再进行氧化塘深度处理后,使COD排放浓度降到150mg/L以下,接近山东省造纸行业地方排放标准第三时段的要求;处理后的废水一部分回用,一部分用于芦竹和三倍体毛白杨浇灌。从2003年起,省环保部门将这一做法逐步扩大到纺织印染、石油化工、酿造、淀粉、氯碱、冶金、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行业,获得经济效益5亿多元,COD排放量平均削减率达40%以上,废水排放量平均削减率达40~60%,工业粉尘回收率达95%。
在社会区域,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在社会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倡导生态文明,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省环保部门还将国家开展的系列“创建’活动作为建立”面‘上大循环的有效载体,通过创建生态示范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环境友好企业等活动,促进了区域和谐发展。
建章立制:
助力循环经济
据省环保局局长张凯介绍,未来几年,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推向深入。
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保执法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固废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许多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与循环经济有关。今后将通过加强立法执法,改变仍存在的“企业排污、社会买单、群众受害”的现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并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上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战略性的举措,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和相关的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全过程控制污染。
三是严格环境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通过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信贷供应等政策杠杆,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发展。按计划、系统编制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对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
四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制淘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努力做到增产、节能、降耗、减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