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融合的指挥棒执于谁手? ———青岛日照经济合作的启示■本报记者刘红星
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给山东的启示是,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适时抓住了这一机遇,以求加快山东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力。那么如何加速济南、青岛等八城市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和互利?这就牵扯谁拿指挥棒的问题。是政府还是市场(或者说企业),实践证明,根本上是市场的需求。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 青岛市和日照市早在去年四月就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两市交流合作关系的框架协议》;去年12月份,两市又建立了日照—青岛经济发展合作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日照市有关区县还在青岛设立了专门的驻青办事处和农副产品输出、劳动力输出服务窗口,并积极推进了区(县)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两市有关部门签署合作交流框架协议30个。
这些合作模式,在很多方面借鉴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各市的合作经验。表面上看一直是政府层面在“忙活”,实际上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两市企业和民间的交流才是主角,人员交流、劳务输出、企业投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加深。
合作为求互利共赢
去年以来,日照市向青岛输出农副产品14.6万吨,其中今年以来输出3.06万吨,成为青岛市重要的“菜篮子”之一;青岛到日照旅游的人数达到100多万人次,其中今年以来有20.6万人次,日照逐渐成为青岛旅游的“首选”;日照向青岛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32600多人,其中今年以来转移20800多人,成为满足青岛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来源地。
企业间合作步伐更快。日照市有160余家规模民营企业与青岛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协作关系,有200多家企业为青岛加工出口产品,年供货值近20亿元。
银企合作有新进展。青岛中信实业银行向日照港(集团)公司、五征集团、黄海粮油3家企业提供信贷额度5亿元。
经济技术合作成效初显。青岛的项目、资金正在逐步进入日照,青啤集团计划投资1.8亿元对日照公司实施搬迁改造和扩建,利群集团投资5000万元在日照建设的利群购物广场是目前日照最大的综合性商场;同时日照向青岛投资也有了一定进展,初步呈现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态势。
合作的主体是企业
大力推动两市企业配套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坚持市场化运作,是两市政府的共识。发展区域经济,就是为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因此,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合作的主体,政府所起的作用是观念上引导,政策上帮助,从而顺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半岛城市群建设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创造条件。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正是青岛和日照两市政府部门在合作中找准了位置,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服务,两市的合作才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样的思路下,日照旭日汽车饰件、兴发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企业与青岛重汽、颐中汽车建立了配套合作关系,年供货收入均超过5000万元;日照五莲县有12家鞋帮生产企业为青岛双星提供配套,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鞋帮生产基地。青岛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富集的优势得到了利用,日照市企业与青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青岛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已成为日照市重要的“智囊库”和研发中心。
据记者了解,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在日照设立了分所;日照还邀请青岛海洋大学到日照举办了科技合作洽谈会,达成海水高效养殖、海洋化工、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引进转化项目30多个,日照市1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被海洋大学承接。
各区县合作也逐步铺开。仅以莒县中楼镇和青岛合作为例。该镇充分发挥橡胶协会的服务引导作用,加强与青岛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系沟通,促进了该镇橡胶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全镇新增橡胶加工户43家,新注册成立有限公司35家,橡胶产业完成产值3.8亿元,利税4100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和32%。
现在,像青岛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际知名大企业,都有该镇企业配套的橡胶件,全镇30%左右的橡胶产品销往青岛,年销货值2亿多元,青岛已成为中楼橡胶产品的主要销售基地。
核心提示
如何加速济南、青岛等八城市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和互利?这就牵扯谁拿指挥棒的问题。是政府还是市场(或者说企业),青岛、日照两市已给出了较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