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地处对外开放前沿的青岛保税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环境建设,在力争成为经济发展先锋的同时,以建设绿色、科技、人文特色高度融合的环境建设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硬环境建设示范区,全面提升保税区环境品质,构建绿色生态开放区,努力做
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项目可以引进、人才可以引进,但是环境却不可以引进”,正是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自2000年以来,青岛保税区管委便提出了“依法治区、以德治区、优化环境”的治区原则,并将其贯彻到规划、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各个环节中,不断提升区域环境。
近年来,青岛保税区不断加大硬环境建设的投入,从区内的荒草、建筑垃圾和半拉子工程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对影响投资环境和区域形象的突出问题,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同时,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出精品的原则,邀请园林界资深专家进行方案评审,进行“花园式”规划设计,并组织专业化施工队伍,对道路两侧及重点地段进行了绿化、硬化和亮化,先后种植了上百种草木,并安装了地灯、休息椅等设施,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据统计,近年来,青岛保税区累计投入道路、供热、电力、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4亿元。绿化覆盖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总绿地覆盖率提高到36.03%;亮化形式多样,亮化率达到100%,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花园式投资示范区。一家韩资企业的负责人姜经理说:“我们的好多欧美客户来到企业后都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作为一个企业,周边的绿化和环境这么好。”
除了植树种草净化环境外,保税区在招商引资时就严格把关、筛选项目,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低能耗的项目,坚决杜绝重污染、难治理的项目进区,保证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2001年有家日资生产企业想来保税区投资,但是在环境测评中发现,该企业由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废水、废气的排放量明显超标,而且整改相当困难,经过再三考虑,最后保税区还是婉拒门外。在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的同时,对进区企业实施全程跟踪和监测,加大工业企业废水的监督频次,严肃查处偷排、漏排、设施不正常运转等违法行为,督促企业搞好环境配套设施,实现达标运行,达标排放。2004年开发区环境检测站对区内两处污水排放口进行污水监测时,监测结果比《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标准低了7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
为了提高区域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和能力,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青岛保税区继2002年在全国15家保税区中率先通过ISO9001之后,2003年又实施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于当年顺利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惟一一家通过“双认证”的保税区。通过贯标,青岛保税区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公共行政管理服务过程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管理服务效能,为青岛保税区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青岛保税区,仿佛是一座大花园,鳞次栉比的厂房掩映在绿树鲜花草坪之中,一片生机勃勃。“投资场所一流、生活空间一流、发展环境一流”的发展目标逐渐变成了现实,赏心悦目的区域环境成为了和谐发展的的点睛之笔。(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