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为中国(青岛)产业集群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的港口产业集群发展论坛在香格里拉大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港航企业代表,围绕着港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我市提出的发展“万国码头”的思路受到了与会人士的关注,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主任张林江博士
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张林江博士认为,“万国码头”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次。
第一,万国码头应该是“万商”码头,也就是说由许多码头经营商共同经营,比如著名的荷兰鹿特丹港有270多家经营商,而上海港也有200多家经营商。经营者的多元化,有利于港口服务的提升,增强了港口经济的活力。
第二,万国码头应该是“万资”码头。码头建设的周期非常长,投资又非常巨大。到2010年,我国大约需要有3000个亿的资金投入到码头建设中,单青岛市的码头建设就需要262个亿。如此巨大的建设资金如果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那将是一段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就必然要求码头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有国有资本,有民营资本,有外国资本;要有金融资本,也要有产业资本。
第三,万国码头还应该是“万种”码头,也就是说港口的经营范围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青岛港集团有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粮食五大优势货种,同时还兼顾着氧化铝、硫磺、化肥、钢材、水泥等小货种,可以说是功能非常完善的港口。这就减少了由于某一货种的疲软而可能给港口带来的风险。
谈到码头建设的资金来源,张林江说,我国目前码头建设资金来源的途径有企业自筹、合资、发行债券、银行贷款、股票上市等,政府也通过规费征收、出租土地等方式募得资金投入码头建设。然而,即使这样,码头建设资金的缺口仍然十分巨大。
为此,张林江提出,运用资本利器打造万国码头,有着多种新型的融资渠道。他认为,我国目前的码头建设其实是资金饥渴与资金富余并存的,一方面,港口建设找不到资金,而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却在不断增加,到2004年底已经超越了12万亿的大关,我国码头建设所需的3000亿资金在这一天文数字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事实上,如此巨额的居民存款是因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下提供个人投资的工具相对较少。而就是在个人投资工具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又面临着股市低迷、房市受到国家宏观政策严格调控的局面,这就更进一步减少了投资渠道。而港口建设虽然投资巨大,但一旦建成投产却拥有收益稳定的特点,这就为港口投资成为居民投资的一种新渠道提供了可行性。当然,如果直接让普通老百姓投资港口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港口经营者邀请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信托产品,将老百姓的散钱募集来,专项用于码头建设,并为出资人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
除了老百姓的资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握有充裕现金的产业类企业,它们对港口业的发展持续看好,希望能够分享港口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但是港口建设和港口经营的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针对于这一部分资金,可以提供大型产业投资基金这一金融产品为港口建设提供资金。
另外,根据国外的经验,我们还可以适当发展“地主港”的模式,就是指由政府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舶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开,经营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比如美国的纽约港、被炸毁的纽约帝国大厦,就是纽约港务局的资产,港务局通过提供大厦的出租获得租金,再将这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港口建设中去。
张林江还认为,“第一方物流”可能会在码头建设中复兴,也就是制造类企业直接投入到码头建设中来。这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当今世界航运业持续大热的背景下,企业出于降低自身成本考虑,在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与企业内部化成本之间比较后,作出的抉择。而这一部分企业也将为码头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本报记者戚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