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江苏省有87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它们吸纳了全省23的外资,创造了全省12的外贸出口额、14的生产产值、15的财政收入、110的城镇就业岗位,肩负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担。但是,苏南苏北开发区在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业务总收入和财政收入4项主要指标方面的差距竟分别达到
26∶1、110∶1、16∶1和15∶1。 对于苏北经济建设,江苏省历届政府均励精图治,希冀能在自己任上,去掉江苏经济发展的“心病”,但是,很多年过去了,苏北仍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一如苏南那样生机勃勃的局面。
按照惯常思维,江苏是要通过苏南促进苏中,苏中带动苏北这样梯度推进的方式,实现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这是一条容易把握的战略—————“一家人”总是好说话的。因此,一直以来,在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姿态上,苏北的脚步显而易见是向南迈的,而政府的扶持政策,除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项策略就是“对口支援”。
这包括人才支援—————现今苏北各地级市的一、二把手,多半是从苏南输送过去的;就业岗位支援—————一度,苏南地区招外来员工有一定的苏北人的指标;项目支援—————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苏南不少开发区要“腾笼换鸟”,实行产业升级,那么,换出的“鸟”往哪里飞呢?最好是苏北,“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比如,最新的政策就是让苏南苏北开发区一对一地结成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以期苏南开发区的资金、管理、信息、品牌、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优势,与苏北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而在苏北各市,也是把“向南走”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向南”不仅是要与苏南“结对子”,还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要与上海接轨。“向南走”当然有道理,长三角地区毕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但是,“向南走”是不是就是惟一的出路?
从地域上来看,苏北两个重要城市徐州、连云港与北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加接近。近年来,山东致力发展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半岛城市群,并希望通过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这个正成长着的经济区域有着无限的可能,这种可能对其周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都是一种机遇。
有人会说,向南,是和“自家人”合作,向北,涉及省际间经济合作,难度很大。这是现实,但是,这并非是无法克服的困难,关键在于决策者看待对方的态度是合作、还是竞争。
事实上,苏北“向北走”的意义更在于连接山东半岛经济区域与长三角经济区域,促使东部沿海地区形成连续的、完整的经济带。如果说,苏北“向南走”多少有些等待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向北走”则是积极融合进新崛起经济区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之下,其积极、开放的姿态更能激发自身的优势和能量。■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