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毛山公园 | | 牛毛山一角 |    对牛毛山的记忆如一朵飘荡在春风里的柳絮,柔柔
的,蓬松的,难捕难抓。在青涩不懂世事的年纪里,有六年的时间与它相伴———在山北坡的中学里念完初中高中,积攒下无数可圈可点的日子;对牛毛山曾有着深深的恐惧,因为山南坡曾是旧时代华新纱厂童工身后的埋葬之所,人称“艺徒义地”,又叫“华新义地”,一片荒坟衰草白天都少有人走。    牛毛山很小,很矮,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三个小山头紧密相连,人们根据它们的相互对应的位置,叫它们南山、北山、东山。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有位叫刘忙的男子自云南移民过来,见到这座无主的小山就定居在南山的向阳坡上,人们就叫这山为“刘忙山”,六百年下来,“刘忙山”却因谐音以讹传讹叫成了“牛毛山”。可别说,这“牛毛”二字竟与小山的地貌特征十分吻合,此山土层浅薄,树木难生,只在岩缝砂石间稀疏地生长一种半尺多高、窄叶毛边的山草,深秋山草干枯呈黄褐偏红色,就像牛身上的短毛,所以“牛毛山”这个名字为大家认可。    牛毛山的北坡上,沧口公园东门外,是青岛三中的校园。这所成立于解放前的老学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素质的学生、遥遥领先的升学率与一中二中并列为青岛市最优秀的三个中学,许多家住市南市北的学生慕名考进三中,每天乘火车来沧口念书。1956年,三中自位于四流中路的老校舍迁入牛毛山北坡新建教学楼,过去人迹稀少的牛毛山骤然热闹起来,路上走着儒雅的教师、活泼的学生,耳边是朗朗的读书声和嘹亮的歌声。1958年开展勤工俭学后,学校包下了整个山北坡的几百亩山地,建起捻线厂、炼焦厂、酿酒厂,还盖了饲养场,养起猪羊鸡兔,学生们轮流去工厂劳动,割草喂家畜;每个班还分一块地,种地瓜、高梁、大头菜。贫瘠的山地收成甚微,学生们抬水送粪锄草间苗,锻炼的动手能力、学得的农业知识,就够他们受用一生。    改革开放后,牛毛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最为平缓的北山在城市建设中急剧消失,盖满工厂宾馆和漂亮的居民小区,只剩下的两个山头,人们又改称它们“东山”和“西山”。2002年,区政府斥资把这两个136.5亩大的山头改建为牛毛山公园,老坟迁走了,清理了灌木衰草,园林处拉来上百车肥沃的好土覆盖了山上的乱石荒砂,五条弯弯的石条路盘旋到各个角落,公园门口那组建筑物美得如同城堡,鲜花修竹环绕的广场每天都有人起舞。牛毛山,不再是一半文明一半荒凉,侧耳听听吧,它正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时代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