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兵张嘎》的热播,使“嘎子”、“白洋淀”再一次成为焦点。而“嘎子”的原型———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镇赵庄子村的赵波同志也随之受到人们的关注。 “嘎子”曾有4个名字
按河北冀中的口语,谁家孩子能被乡亲们冠以“嘎子”的名号,就
标示这个小家伙聪明、机灵、反应快、点子多,虽有时淘气一些,但肯定是人见人爱的“团队领袖”! “战争年代我有4个名:赵张海,儿时老人起的;赵波,入党后组织起的;黑小子,当侦察员破衣烂衫,脸也脏兮兮的,但自己人都知道那是我打鬼子叫得响的大名;还有一个叫孙继祥,因为孙庄子有个汉奸叫孙继德,一旦碰到敌人盘问姓名,我顺口就说是‘孙继祥,孙庄子的’,常常轻易就混过敌人的盘查。”
机缘成就“小兵张嘎”
赵波说:“要不是有电影小说,我嘎子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嘎小子吗?”诚如嘎子所言,嘎子就是那个嘎子!但又不尽然,毕竟,太多的机缘成就了这个举国闻名的“小兵张嘎”。
1937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十来岁的赵波去县城卖鱼,见一先生模样的人向他走来,问他能否搭船,嘎子欣然应允。这就是受党组织派遣来此工作、日后大名鼎鼎的荷花淀派大作家孙犁与赵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家徐光耀是河北雄县人,自小参加革命,聪明机智,战功卓著。在下放保定农场劳动期间,他经李永鸿的介绍认识了赵波,在炕头上听赵波讲起了身世:儿时淘气,上树掏鸟蛋;与大孩子打架,吃了亏去堵人家的烟囱;参加革命后,利用打渔、打猎的本领消灭敌人,端炮楼、打日本的包运船队……炕头上,作家与英雄之间“亲密接触”达半年之久,并结下深厚友情。
1961年,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在《河北文学》上发表;1963年,《小兵张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其拍摄外景是徐光耀、崔嵬让赵波选定的家乡的一处景致,影片一上映即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已被社会各界公认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世纪经典”,影响、教育了几代人。王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