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天钱圆今天梦:城市“负翁”已经越来越多
一些城市1/3的人成了“负翁”
面对房地产广告的诱惑,保持理性消费不容易。
陈启明(音译)拿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留在北京一家外企担任经济顾问。去年,他靠银行贷款买了一套亚运村附近的房子和
一辆汽车。他说:“如果要一次付清,需要100多万,如果不贷款,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买不起。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如今,在中国大中城市,靠向银行举债并提前过上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把这些人戏称为“负翁”。调查表明,中国年轻人中,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不为自己成为“负翁”担忧。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也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在一些城市,已有1/3的居民资不抵债,沦为“负翁”。如,上海的家庭人均财政赤字已达到721元。
不过,这些“负翁”往往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移民”城市,他们的年龄多在25岁至40岁之间。由于大都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及高职位,他们还被媒体称为“未来的精英”。
多种原因形成“负翁”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入不敷出”一向不被鼓励。社会学家分析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前消费已成为中国都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特别是近年来金融机构大规模开展个人贷款业务,更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据统计,自1998年中国开放金融机构经营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来,至去年6月底,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16年前增加了20余倍。在个人消费贷款中,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甚至一支口红,都可以贷款购买。
调查表明,除了56%的人是因为超前消费使自己成为“负翁”外,还有15%的人是因为投资失败而成为“负翁”。其他产生“负翁”的原因还包括自然灾害、疾病等。但是,几乎所有的‘负翁’都对靠自己的能力创造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工程师梁伟(音译)说:“贷款消费让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可能是15年、20年,甚至30年后才真正属于自己。”
前景尚无定论
对于“负翁”现象,中国社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会学家徐惠荣(音译)指出,“负翁”的出现其实表明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同时,这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对扩大内需、提升消费有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负翁”消费等于是给经济增加了一台发动机。
但反对者也不少。他们认为,“负翁”现象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为“负翁”们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如果出现大的经济动荡,他们的预期收入就会降低。这种恶性经济的冲击,必然导致“负翁”们还贷能力下降,触发大范围的拖欠还贷或无法还贷现象的产生。尤其是在中国人民银行调高贷款利率后,这群背负债务的“负翁”,势必要承受更沉重的利息负担。因此,金融专家钟辉(音译)提议,目前应首先健全中国个人信用的法律环境,为个人信用立法,加强风险管理,同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在长春一汽工作的德国工程师汉斯对中国“负翁”之多感到惊讶。因为在欧美,年轻人虽然也选择贷款买房、买车,但都按“有多少收入,买多大房子和多少钱的车”的原则消费,或者先买二手房、二手车,以免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但中国青年人买房、买车通常是“一步到位”,相对来说,压力会更大。所以,他的一位中国同事说:“我现在不敢轻易跳槽。”
随着“负翁”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是否也会出现“负产阶级”?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李忠贤(音译)教授认为,随着信用消费的日渐普遍,中国居民的负债消费,将是继企业负债经营后,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此过程中,一些高收入阶层会因此成为“负产阶级”。[德国]尤尔根·海恩文
青木译
特约编辑: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