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近日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是他们推动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打造和谐社会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社会和谐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它提倡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自我克制、自我超越的生活方式,包含着尊重自然的基本诉求;社会和谐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自觉调控,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和体现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公平两个方面。近年来,城阳区初步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滨海城郊型区域科学发展模式”,并以此指导全区的实践,起到了明显成效。 过去一直有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政治就必然稳定,危机就必然化解,社会就必然和谐。事实上,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更大。经济形势一日一变,社会形态一年一变,环境生态十年一变,但它们产生的实质影响正相反。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需付出巨大政治成本才能平息;而环境危机一旦发生,将变成难以逆转的民族灾难。世界上许多中等发达国家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后劲都跟不上,(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是因为取得的大部分效益在为所欠的生态债而付账,为滞后的体制而付账,为加重的社会矛盾而付账。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它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评估历史,重新定义幸福。仅仅发展生产与扩充财富并不等于就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并不等于就与人类的进步方向相一致。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是人性的进化,即人与自然的相融。所以,任何区域开发,都要考虑资源环境;任何经济建设,都要尊重自然法则;任何市场行为,都要补偿生态环境。目前,城阳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均达到100%;全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6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1%,人均占有绿地33.6平方米,荣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可以说向人与自然的相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人与人的和谐,集中体现为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从政治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保护人民基本人权,保障社会多元化、防止社会分裂化;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缩小社会收入贫富差距;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城阳区近年来优化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达52%;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全区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行了农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6%以上,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发展成本。干同一件事,在世界平均状况下每花1美元,在中国就要花1.25美元。多出的0.25美元成本中,生态环境占0.17美元,结构不合理与管理不善占0.08美元。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阳区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固然是对该区成绩的肯定,更主要的还是对该区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它必须在综合考量代表平均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代表社会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代表经济社会协调持续的人文发展指数、代表城乡差异程度的二元结构指数、代表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的集约化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才能无愧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