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家住北仲社区的陈某参加了第一次社区矫正活动。正在缓刑期的他和另外4人用一上午的时间清理张贴于北仲社区的非法小广告,“干活感觉真好”,陈某最后一个收工,他告诉记者,干活时他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有用。
“干点活可以回报社会”
&
nbsp;北仲路街道有监外执行人员12名,能够参加社区矫正的有6人,陈某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12月,陈某酒后伤人被判刑,缓刑三年。陈某告诉记者,他父母曾当过纪检干部,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说起犯罪的经历他很是后悔,“还是法律意识不强,一时逞强”。案发后陈某开始留意学习法律。
今年9月,陈某所在的社区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社区。“感谢政府给了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可以用劳动弥补我的过错”,在陈某10月23日交给北仲社区的思想汇报里,陈某写下了这段话。“我愿意干活,我犯了罪,欠社会的,干点活可以回报社会,心里也舒服点”,陈某说。上午的劳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陈某和另外4个来参加劳动的矫正对象干得热火朝天,空闲里陈某还哼两句歌,“据说下次劳动是跟城管协管员拔草,我都等不及了”。
目的是让他们认识罪行
上午的劳动,第一个拿起工具忙活的是北仲路街道司法所的迟焕利所长。“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特别是有城管协管员和媒体在场,他们肯定有顾虑。”迟焕利解释自己带头的原因。记者了解到,参加劳动的罪犯很敏感,他们有人避讳自己正在服刑的身份,甚至有的除了亲人从不跟任何人提起此事。“对他们,很多地方要谨慎,比如我从来不用‘罪犯’这两个字,而是称他们为矫正对象”,迟大姐拒绝了媒体对此次社会矫正拍照的要求,“公开形象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有负面影响,也不符合培养他们健康心理的改造目的”。
“这次是集体劳动,以后我们还可以根据矫正对象情况安排打扫街道、打扫楼道之类分散的公益劳动,其实不希望他们能做多少事情”,迟大姐表示,社区矫正的目的是让矫正对象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并不再犯罪。
“有居民得知社区里有罪犯就来找我,说如何不安全。其实他们并不可怕,进行社区矫正的人都是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罪犯,他们有改造的愿望”,迟大姐相信,社区劳动也将改变部分人的偏见。赵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