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容易用车难,处理纠纷苦无门”———这无疑是汽车消费的现状。买车后发生质量问题一直让消费者手足无措、徒增烦恼。尽管曾有民间组织成立专家鉴定站,从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排解了纠纷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纠纷双方对于鉴定结果均有微词。日前,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升格为“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由此,具有法律效力的汽车质量纠纷鉴定大门开始为纠纷双方打开。
汽车投诉成新热点
汽车投诉目前已成为新的消费纠纷热点问题。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受理汽车消费纠纷3566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86%。据上海市消保委统计,今年上半年家用汽车投诉同比增长29.95%,其中质量问题占到57.49%,主要是制动系统失控、紧急状况下安全气囊未打开、发动机故障等事故。同时,一些经营者以无“三包”为借口,对消费者的退换要求一概拒绝或故意拖延,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一些配件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导致汽车跑偏或制动失灵,甚至于刹车片开焊、断裂,成为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
由购车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汽车检测难、费用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汽车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且全车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结构复杂,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必须由权威机构进行检测才能得出公正、客观的结论。但目前这样的权威机构极少,相当一部分汽车检测机构的技术标准不一,缺乏检测设备,检测手段不够完善,因此对一些质量问题根本无法检测认定。特别是一些进口车发生严重故障或事故时,往往只能由生产厂家自行检测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
汽车纠纷高投诉量与处理纠纷机构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真正权威的、为消费者排忧解难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便在现实需求中应运而生。
呼唤质量检测权威“第三方”
其实,“第三方”检测早已有之。近几年,就有一些民间力量组建鉴定机构,为消费者遭遇纠纷时进行快速高效、简单低价的质量鉴定与故障分析。但是,毕竟他们不是国家认定的权威鉴定机构,其鉴定结果并不具法律效力,因此当纠纷双方有一方不认可时,这一鉴定便等于一纸空文,最多在非诉讼时能起一点作用。
譬如,去年上海几家民间组织和市技监中心一起成立了沪上首家“专家鉴定站”,为解决汽车消费质量纠纷起到了一定作用。短期内,因为民间鉴定站不以盈利为目的,消费者尚能接受,如果以后鉴定收费进入市场化运作,而其鉴定结果却不具法律效力,消费者还能接受这样的民间鉴定站吗?另外,证物的特点是唯一性,很可能一次鉴定后,就失去了证明作用。民间鉴定多为单方委托,如果对方不承认鉴定结果,消费者又拿不出权威鉴定结论的话,这会为消费者维权带来更大阻力。
现在,政府指定并认可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开始成立。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日前升格为“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将有权接受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委托,消费者可以在此进行公正的汽车质量鉴定,本地新车上市也可就近检测认证。该中心拥有汽车碰撞实验室、发动机测试中心等一流的检测设备,能进行整车排放性能、碰撞安全性、车身结构、动力性、经济性等各方面的测试,以及发动机、安全带等重要零部件的检验,其检测结果被WTO的成员国认可。但这一检测机构的检测鉴定价格,目前尚未予公布。
国家机动车检验中心正式成立显然是一件好事。但根据以往处理纠纷的运作手法,消费者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由司法机关指定有关鉴定机构进行检测。这些机构虽然设备先进、鉴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较高,鉴定结果公正、客观、权威,但由于这些指定鉴定机构收费昂贵,法律诉讼涉及环节诸多、牵扯当事人的过多精力、财力,结果未必会令人满意。所以,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真正的运作能力,尚有待观察。
目前,一些汽车检测项目收费昂贵,价格只有几百元的汽车配件的检测费却要几千元,有的检测项目甚至上万元,消费者难以负担;汽车技术含量高,检测困难大;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发生争议时很难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独立仲裁机构的建立显得如此刻不容缓。鉴定流程快速、高效,鉴定结果公正、权威,而收费又低廉的权威鉴定机构才能从根本意义上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促进汽车消费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