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一幢毕业生住过的楼后空地上,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山。垃圾山中有七八成新的电脑、鼠标、键盘、录音机等东西,都是毕业生离校时当废品丢的。
发生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这一幕,其实在其它高校中也一样有。“什么都扔,统统不要”据说也有理由。比如大量的东西毕业后都用不
上了,比如卖也就卖个十元八元的太不划算了,比如毕业前事情多没时间处理物品等等。左一条理由,右一条理由,九九归一就是扔得理所当然,总之是不能不扔。至于谁着着心痛谁就心痛吧,反正扔的人不心痛。
扔的人不心痛,然而看的人有话要说。扔的理由可以讲出十条八条,但是这十条八条都是小道理,小道理再多也顶不了大道理一条,这个大道理就是浪费之气不能长。毕业生们扔掉的当然都是自已的东西,然而东西是谁的在这里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的关键,恰是这一扔把勤俭二字也扔掉了。扔掉的物品都有具体的价钱,但勤俭二字却是无价的。如果说好端端的东西扔掉了令人心痛,那么勤俭的被弃如敝履,更是让人痛定思痛。
历览前贤人与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大学毕业,走向校园——当一个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不仅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更要造福社会,报效国家。我们无法想象,倘若一个人连自已的东西都说扔就扔,又怎么会珍惜社会、国家的财富?要是这样一个人有机会掌管社会、国家的财富,又如何让公众放心?这样讲,绝不是小题大作,危言耸听,因为我们期望大学毕业生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为创业的一代而不是“败家的一代”。
毕业生扔掉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今天才成了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勤俭朴素、艰苦奋斗于他们仿佛已是非常遥远的故事。“太败家了”的是大学生,但若追根溯源,寻找他们“太败家了”的缘由,或许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难辞其咎。如果说今天的校园一幕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那么怎样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俭朴的美德,不正是一个紧要迫切的课题吗!(作者:奚旭初)
特约编辑 故国晚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