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可落户!青岛再发引才大招
都说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因为人口结构更年轻的城市在发展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续航力”。
为了吸引大学生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创业,青岛又发“大招”了!
3月17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召开新闻通气会,打包推出10条举措,给大学生发福利。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落户条件的再次放宽——在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国内外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可申请在青落户。大学生在青落户后,可享受本市购房政策,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人才公寓。
从本科生到专科生,再到在校大学生,这已经是青岛自2018年以来连续第三年降低落户门槛。
当老龄化率不断攀升、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日益提升,一个城市和地区,能不能吸引到年轻人才,能不能吸引到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无疑变得至关重要。
这正是近年来抢人大战层出不穷,从争抢高学历人才到争抢劳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所在。
杭州新增55.4万人、深圳新增41.22万、广州新增40.15万……随着各大明星城市的“抢人大战”不断升级,中国的人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迁徙,各大城市在补齐人才短板、赢得未来先机的赛道上加足了马力。
人口,关乎城市未来。除了不断加码的政策红利,还要靠什么吸引人?迈入千万人口大关的杭州、全国首屈一指的人口大省广东,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青岛打包10条举措吸引大学生
虽然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各地的“抢人大战”已经硝烟味十足——杭州余杭出台防疫期间“人才十条”,对企业引才、大学生实习等给予奖励补贴;上海虹桥启动国际人才港项目,打造人才服务枢纽;深圳推出“战疫人才贷”,单一企业或科研机构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免抵押担保贷款额度……
提出建设“青春之岛”口号的青岛,当然不甘人后。3月17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召开新闻通气会,推出10条举措吸引大学生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创业。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将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毕业学年大学生:在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含毕业学年),可申请在所在院校的学生集体户落户;本市以外(含国、境外)高校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可依次选择在本人合法固定住所、亲属(指父母、配偶)家庭户和市人才集体户落户。大学生在青落户后,可享受本市购房政策,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人才公寓。
此外,10条措施将此前出台的政策打包,今年继续给大学生发福利——
比如,继续发放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按照本科毕业生500元/月,硕士研究生最高1200元/月,博士研究生最高1500元/月的补贴标准,给予最长不超过36个月的住房补贴;
在青岛初次就业创业,并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1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安家费;
发放高校毕业生小微企业就业补贴、青年见习补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创业补贴。
……
这些政策的推出,自然吸引了不少用脚投票的高校毕业生。
“因为疫情影响,多家意向企业的面试都延后了,参加的一些网络招聘也暂时没有确定的消息,我现在还没拿到特别中意的offer。但是如果可以先把户口落到学校集体户,我会考虑继续在青岛寻觅心仪的工作。”青岛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赵说。在他看来,住房补贴也是他关注的一项政策,但相比较而言,青岛宜居的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是他最看重的,也是他选择留在青岛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青岛为了吸引青年人才下了不少功夫:毕业生落户青岛的“秒批”,住房补贴政策扩大到本科生,落实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等等。政策与环境最终影响了“用脚投票”的大学生,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5.24万人,留青率达到48.6%,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去年年底,青岛市统计局对驻青10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毕业大学生愿意留青工作,比上年提升4.44个百分点。分地域看,89.2%的本市学生、59.56%的省内学生、40.87%的外省学生选择愿意留青工作,其中外省学生选择愿意留青工作上升6.78个百分点,有较大幅度上升。
青岛对青年人才的渴求从未如此强烈。与此同时,在人口加速自主流动和全国性的抢人大战的大背景下,人口释放的红利引得城市们纷纷出招。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无论是处在人口规模顶端的重庆、天津等传统人口大市,还是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都不遗余力地推出新举措,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吸纳更多劳动力人口加入。
不能再等了
日前,部分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作为2019年综合成绩单,人口这道考题十分引人关注。
目前谁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不是传统人口大省山东、河南、四川,也非经济重镇江苏、浙江,答案是广东。
广东人口吸引力有多强?根据近日广东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15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相比5年前增加近800万人。
广东新增人口,不仅远远超过山东、河南、四川等传统人口大省,也超过江浙沪三省市总和,人口吸引力全国首屈一指。
不过,如果排除常住人口增量中自然增长的部分,大规模人口净流入排名第一的却并非广东,而是浙江。
2019浙江净流入人口84.1万,比广东还多1.5万。这是浙江净流入人口多年来首次超过广东。
从2015到2019年,浙江每年净流入的人口增量都在大幅增长。从2015年3.3万人,发展到2018年49万人,再到2019年,以72%的增长达到84.1万人。
浙江双核的杭州和宁波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引外地人口涌入。其中,杭州市的常住人口总量为1036万人,比上年增加55.4万人,正式迈入千万人口俱乐部。宁波市2019年常住人口数达854.2万,比上年末增加34万人。
反观山东。山东2019年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常住人口10070.21万人,比上年仅增加23万。再看山东双核济南和青岛,2018年济南新增13万人,青岛新增10万人。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文化大省,山东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毋庸讳言,相比较广东、浙江等省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山东并没有把人口优势很好地利用起来,转化为发展红利。不仅如此,山东还把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人才拱手让人,人才流失情况堪忧。
着急的山东必须做出改变。
3月3日,山东省发布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济南、青岛中心城区尽快放开落户限制”。
此次山东“点名”要求青岛和济南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有一个省级规划背景——《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均达到500万人以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2018年末青岛全市常住总人口939.48万人,增长1.1%。其中,市区常住人口635.25万人,增长1.6%。
官方虽未公布城区人口数量,但一般来讲,城区人口的划定范围比市区范围更小,对应的人口数量也会更少。也就是说,城区人口500万的特大城市标准,青岛或许才刚刚“压线”。
如何冲线?山东此前出台的实施意见也给出济青两城的施策方向,包括: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等。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山东省常住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第二,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常住与户籍人口双双跨入“亿时代”,无疑为山东从人口大省转变为人才强省提供了新的底气与机遇。
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叠加发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明确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多个国家战略加持之下,如果拿出实质性的动作和举措,山东依然有希望摘掉“人口输出大省”的帽子,形成人口流动的“鲶鱼效应”。
究竟靠什么吸引人?
人口规模是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主城区人口,更体现出一座城市的规模,反映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周边的能力。
近年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早已不是新鲜词,而成为了各大城市发展路上的高频词。
青岛,作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对高端人才和外来人口的引才政策也层出不穷,这座创新、活力、宜居的城市,已经逐渐成为流动人口落户的理想目的地,对“放开落户限制”,青岛并不陌生。
2015年,青岛首次突破学历、职称等条件,实施积分落户,成为继广州、深圳之后第三个实施积分落户制度的副省级城市,截至2018年,已有8544人通过积分落户在青岛安了家。
2018年开始,青岛对积分落户人员取消了学历要求,居住证和社保年限由3年减为1年,进一步降低积分落户门槛,扩大覆盖人群。取消紧缺工种、投资纳税、违法失信等3项指标,增加居住情况指标项,并提高参保情况分值,优先解决稳定居住、稳定就业人员落户。
人才落户方面,2018年4月,青岛出台人才落户新政,首次提出45周岁以下,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先落户后就业”;2019年6月,这一落户门槛放宽到40周岁以下,具有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学历的人员;而在刚刚出台的新政中,在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国内外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都可以申请在青落户。
相比杭州、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青岛的落户门槛算低的,人才政策力度也不落于下风,为什么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及这些城市?
就说刚刚迈入千万人口大关的杭州,除了G20峰会效应外,杭州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更大程度上可能要归功于财富的流动和产业的发展。比如阿里巴巴上市后带来的平台经济增长。阿里已经在杭州搭建了一个非常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条件。这也使得大量已经在阿里巴巴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出来创业,以期实现另一个财富神话。
广东人口增长势头之强劲,首要原因在于广东经济的强势崛起。除了经济强势发展之外,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崛起,也为人口流入提供强大支撑。在上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之路,电子、玩具、纺织、服装等代工厂遍布各地,涵养了大量就业人口。面对全球经济新格局,从2007年开始,广东就率先走上“腾笼换鸟”之路,至今形成了以电子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为主的高新产业体系。
既有强劲的经济产业底气,又有不错的人口生育基本面,外来年轻人口不断涌入,这正是未来10年乃至20年广东经济的强劲支撑。
所以,人们最终是否愿意留下来,成为一城市的“造血干细胞”,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砸钱补贴、落户优惠这些政策关怀,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一个温馨宜居、关怀备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基于城市的地源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基础上形成的组织优势、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创新优势才是。这些优势最终会在城市的良性运转中融合为城市的品牌个性,成为吸引并留住资本与人才的魅力之源。
编辑:宋卓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