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映万家】41个春运,铁路“听漏人”杨森的供水坚守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张晓楠 宁冠宇)
在熙熙攘攘的春运人潮中,人们总能看到乘务员亲切的微笑、检票员忙碌的身影,然而,有这样一群幕后英雄,他们的工作鲜少被关注,却同样是春运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就是铁路“听漏人”。
国铁济南局青岛供电段青岛综合工区管道工杨森,便是其中一员。这位58岁的“60后”,已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坚守了41个春运。他的工作阵地,是冰冷潮湿的地下管道,以及铁路沿线的设施。阖家团圆时,他在与管道为伴,为列车供水安全保驾护航,用坚守铺就旅客出行的供水“生命线”。
用“听功”守护铁路供水“生命线”
白天的铁道旁,车轮声、鸣笛声、脚步声、人语声交织,站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杨森却练就了一门特殊的“听功”。他的工作,是听出埋在地下1.8米左右管道的漏水点,眼睛看不见漏点,一切都要靠耳朵来辨别。
听漏并非易事,需要根据地质环境、周边环境、管材管径、管道埋深等多种因素综合研判。给水井的位置和供水管线的走向是线索,听音杆、电子听漏仪是工具,杨森与同事们就这样轮番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漏点。按要求,他们检测出的漏点与实际位置误差不能超过1米,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与专注。
在胶济线港湾编组场,12座主控制阀门,96座客栓井和192个客栓上水阀,每一处都留下了杨森的足迹与倾听。为了精准定位漏点,他常常一蹲就是许久,耳朵紧贴着听音设备,在嘈杂中捕捉那细微的异常声响。每一次成功锁定漏点,都是对他专业技能的一次肯定,更是为铁路供水安全排除了一个潜在隐患。杨森感慨:“每次找到漏点,就像完成了一场重要任务,心里特别踏实,这可关系到旅客能顺利用上水的大事儿。”
一身泥水,守护设备正常运转
春运期间,杨森的工作不仅仅是听漏。编组场内给列车上水的水井及配套设施,都需要他逐一检查,防止因天气原因造成设备损伤或失效。
每次巡检,他们要对3000米范围内的100多个水井、阀门进行逐个排查。一旦遇到维修故障上水栓,狭小的水井成了他们施展身手的“战场”。在漏水的水井中,用槽钢加固上水栓主管、打膨胀螺栓,由于空间受限,无法正常弯腰发力,只能靠扭动身体艰难操作。更换老化陈旧的设备、密封胶圈,逐个放水试井,一趟下来,浑身沾满水和泥,可杨森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说:“再难也得把工作做好,不能让供水出问题。”
衣服里的“平安福”,温暖春运坚守路
杨森的家庭,是他坚实的后盾。妻子夏令英曾是青岛国棉一厂的一位纺织工人,退休后在一家社区幼儿园帮忙,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儿子杨晓栋从部队退伍后成为一名辅警,工作同样忙碌。
自从杨森当上给水的“管家”,每天都心系给水设备的运行。年近六十,身体和精力不比从前,为了查找漏水点,常常跑遍每一处水井,回来时一身泥,工作服洗得褪色。妻子心疼他,却也理解他的坚守。
今年春节,妻子重拾老手艺,在杨森衣服左边靠近心的里子面上缝上了一个“平安福”,给儿子缝上一个“敬业福”。一针一线,缝进的是对丈夫和儿子的祝福与牵挂。杨森笑着说,“老婆总是提醒我安全第一,她在我工作服内侧缝的这个‘平安福’,看到它就觉得安心。”这小小的“平安福”,穿在身上,暖在杨森的心里,成为他坚守岗位的温暖动力。
“春运期间,我们24小时待命,虽然会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但能让旅客们在旅途当中顺顺利利地用上水、喝上热水,我就觉得挺有意义的。”41个春运,杨森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行动保障着旅客的用水安全。
在这忙碌的春运里,杨森和他的同事们,是铁路线上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付出,让旅客的归途更加温暖、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