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生命健康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
生命健康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
生命健康产业关系人民健康福祉,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之一。最近一段时间,青岛在相关领域动作频频——
百洋医药集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签署总金额为7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将获得北大医院“靶向整合素小分子抑制剂”在全球的专利、临床开发与注册、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独家权利;
逢时海洋医药研创产业基地投产,将开展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逢时科技与青岛大学达成合作,探索高纯南极磷虾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作用,进行新药研发;
钰仁医疗汇聚全国30位脊柱外科权威专家探讨技术规范,推动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创的首套国产双通道新型微创脊柱手术设备走向全国,助力我国脊柱微创领域的研究与规范化治疗;
……
青岛的生命健康产业,因这些创新主体的“活跃”而蓬勃向新。在前不久发布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当中,青岛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养康养等方向,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向着这个目标进发,青岛要重点在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中突破,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牵引带动全产业链向“高”向“新”跃升,打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产业地标。
发力生物医药,建设“海洋药仓”
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在该领域,青岛虽起步不算早,但近些年也培育了海尔生物、蔚蓝生物、海泰新光、海利尔、华仁药业、百洋医药等多家医药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引进了阿斯利康、国药生命港等一批引领性项目,产业开始起势。药智数据-区域产业分析系统最新调研显示,青岛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已超过860家。
进一步找准“发力点”,青岛要在合成生物等新赛道中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放大海洋长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加快建设“海洋药仓”。
合成生物产业前景广阔。根据麦肯锡预测,在2030年至2040年间,合成生物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该领域,青岛打造了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蓝色经济区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成果产出奠定基础。
同时,青岛已实现创新企业在产业链的全覆盖。上游“工具层”,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成员单位从事DNA测序、合成等服务;中游“平台层”,星赛生物已经将自主研发的设备打入欧洲市场;下游“应用层”有国内工业酶龙头企业蔚蓝生物,还有实现高纯度甘油葡糖苷合成并产业化的中科蓝智。
在合成生物制造从科技赛道向产业赛道切换的关键阶段,来自青岛能源所等机构的专家为青岛合成生物突破提出了建议:要制定青岛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顶层设计上谋篇布局;组织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针对能源、化工、医药、农业领域进行合成生物路径联合攻关;建设青岛市合成生物技术大科学设施,聚焦核心环节,促进工艺高效率、链条化开发;培育合成生物领域产业孵化平台,支撑产业集聚发展。
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领域,青岛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蓝色药库”建设的城市,更有先发优势。目前,全球公认已上市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中,我国共占有2个——藻酸双酯钠PSS、甘露特纳胶囊GV-971,均来自青岛。
在“长板”中锻造新优势,市委科技委员会前段时间出台工作方案,提出构建“1+4”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1”是指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搭建以“蓝色药库”为核心任务的科研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4”是指以产研联合为主体、以医药融合为支撑、以行业专家为保障、以全域要素为基础四个具体“抓手”。
按照早期研发、临床前、临床试验、产业化四个阶段梯次投放资源,青岛进一步完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推动“蓝色药库”重大成果聚集开发和批量产出。到2026年,布局10至15个海洋候选新药系统临床前开发,获得5个以上创新药物临床批件。
卡位医疗器械,锻造产业高地
医疗器械通常与生物医药一道,被认为是支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双轮驱动”。
与发展流程漫长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医疗器械从立项到产品销售的平均时长约为5至6年,因此在近十年间发展迅速。德勤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在该领域,青岛近年来也持续突破。海信医疗自主研发的首款4K荧光内窥镜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海信医疗开启4K荧光高端医用内窥镜领域的战略布局。海药院利用海洋多糖成分研发的II类医疗器械抗HPV妇科凝胶上市,这是山东省首个经过临床验证的抗HPV妇科凝胶。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产能最大的吸入气雾剂类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企业、机构“多点开花”,引领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国产化、引领性发展的同时,青岛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化效应也日趋明显。
例如,在高新区,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已集聚相关企业100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67个。截至去年上半年,园区内累计获批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21项,取得医疗器械备案1030项。再如,市北区建设生命健康科技高端产业智造基地、百洋大健康产业园、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发挥百洋集团等“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还要引入百洋大骋、五维康、百年康健、普泰科等行业头部企业,打造长江以北医疗器械智造产业新高地。
新兴产业再逐新,当下的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发展炙手可热,但青岛康复医疗器械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首宏医疗董事长徐海波介绍,青岛现有规模以上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仅10余家,高端康复设备种类少、品牌认可度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对此,他建议青岛通过打造示范性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等方式,重点扶持智能康复机器人等产品,培育壮大康复医疗制造业并形成产业集群,培育知名品牌。
切入朝阳赛道,打造“中国康湾”
一台康复机器人在跑步机上稳定而有节奏地“走着”,每一次迈步都能听到科幻片中机器人运动时发出的嗡嗡声,一旁的屏幕上则显示出步态跟踪等信息,治疗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与患者互动,以提醒患者跟上步态。
这一幕在科幻电影里才有的画面,出现在泽普医疗展厅内。这款康复机器人填补了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在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实现了配备。在医疗康复领域,这样的设备应用可谓前途光明。
当前,我国老龄化人口群体持续扩大,多种慢性病共存的人群增加,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康复事业亟待发展。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有康复需求,而我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
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是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未来之策。
在医养方面,青岛超前谋划发展基因和细胞诊疗布局,壮大以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为代表的产业“主阵地”力量,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等方面的成果“多点开花”,基因和细胞诊疗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名单。
前沿成果持续突破,应用转化逐步落地。近几年,华赛伯曼自主研发的首款TIL细胞1类新药——HS-IT101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此为“山东首个”;创新药“BG136”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锐翌生物的无创肠癌早筛产品取得了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青岛大学分子医学与新药研究院与康立泰生物医药(青岛)有限公司合作,获批一项国家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将开展白介素-12(IL-12)联合已上市的免疫抑制分子(PD-1)抗体药物治疗黑色素瘤和肝癌、肺癌、胃癌等其他实体瘤的临床试验……
在康养方面,全国康复医学相关产业刚刚“鸣枪开跑”,新赛道的空间十分广阔。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正以超19%的复合增长持续快速扩容。青岛要在源头创新和产业落地上“两头发力”。
源头创新端,康复大学已经开始招生,将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康复人才培养高地、康复科技创新高地、康复医疗服务高地、康复产业发展高地、康复人才聚集高地和高校科学管理高地;产业落地端,康复产业孵化器正持续引进海内外高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已引进科技创业项目60余个,推动健新医疗、源生生物等落地,打造以康复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青岛致力打造的“中国康湾”将是一个极具综合性的产业地标,既包括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也涵盖医疗、养生、养老服务,还能够渗透到中医药、生命大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产业。青岛正进一步在科技创新“硬”支撑和配套服务“软”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精耕细作,释放康养产业的潜力与活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