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蓝色成绩单亮眼
青岛市即墨区坚持“陆海统筹、全域蓝色”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项目落地为抓手、以产业转型为导向,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蓝色成绩单”屡创新高,2024年,其海洋生产总值达630亿元,同比增长7%。
创新势头强劲
2024年5月,位于青岛蓝谷的崂山国家实验室举办海洋创新发展大会,发布千亿级参数科学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瀚海星云”“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开创全球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发展先例,助力青岛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在即墨这座海洋重镇,集聚了蓝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崂山实验室、“可燃冰”开采试验基地等“国之重器”,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和112个高端创新平台,形成了雄厚的科技创新优势。
依托这一优势,即墨区“建平台、汇资源、促转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出一批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创新研发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青岛造船厂接连攻克深海网箱建造技术难题,建成国内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网箱“深蓝2号”……
2024年以来,即墨区新增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奖励18项。一项项海洋科技成果的涌现,无疑是海洋科技实力的有力注脚,也成为即墨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推动技术和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招。即墨区着力提升海洋科研服务水平,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科创荟”服务品牌,搭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对接交流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2024年以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5亿元。
产业动能澎湃
2024年5月,“深蓝2号”大型深海智能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该网箱由落户即墨的青岛造船厂建造,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
前不久,青岛锚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R4级165mm海洋工程系泊链获得10多家国际船级社认证,成为国内第二家能生产此类型海洋工程系泊链的企业。“通过产品升级和创新,公司的销售越来越好,每年销售额约3.5亿元。”青岛锚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述纯说。
即墨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拥有涉海规模以上企业205家,产业范围涉及海洋渔业、涉海设备制造等22个大类。2024年以来,即墨区坚持向新求质、集群发力,加快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蓝色动能澎湃汹涌。
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不断推动涉海设备、现代渔业、海洋文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青岛造船厂新承接订单30余艘,订单数再创新高;汉缆海洋工程项目新上超高压海缆生产线,打造北方最大的海缆生产基地;“国信2-1号”养殖工船顺利出坞;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
激活新兴产业新活力。持续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海智源、海之林在海洋生物制品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多项功能填补国内空白。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深海开发、海洋信息等产业,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加速落地。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即墨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完善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现代海洋产业能级。”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新兆表示。
项目梯次推进
2024年10月,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获自然资源部用海批复,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岛首个海上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绿电2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0万吨,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中电建新能源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海上事业部主任付德光介绍。
2024年以来,即墨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树牢“项目为王”导向,注重招引优质涉海项目,提升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新引进双丰物探等涉海项目16个,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北部码头等41个项目入列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项目梯次推进格局。
沿着鹤山路从即墨区驱车一路向东,来到鹤山东路与莱青路交会处,曾经的阡陌山坡上,一栋栋现代化楼宇厂房拔地而起,这里就是国际蓝色生物谷项目建设现场。项目依托蓝谷高校院所科研集聚优势,重点引进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及美妆产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现代海洋企业,打造集研发生产、公共服务平台、生产生活配套于一体的海洋生物特色产业板块。项目一期已经完成竣工验收,瑞科盟生物、蓝澎实验室、美谷生物、海洋生物酶制剂等13个项目已经签约入驻。
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项目同样进展迅速。作为全国首个标准浅海试验场,项目总投资30亿元,分为两期建设,目前一期陆域部分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预计2025年6月项目陆域部分基本完工。据悉,试验场将于2025年底建成,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完善的环境观测体检和基础试验条件,形成声学、电磁学、动力学、材料、环境可靠性等方面的试验能力,打造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公共研发测试平台。“我们采取‘边建设边运营’的策略,与国内外海洋设备企业紧密对接,吸引顶尖创新资源汇聚青岛,研究面向海洋设备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关键技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幅度缩短我国海洋装备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和门槛。”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勋龙介绍。
“新征程上,即墨将切实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一批海洋项目、培育一批海洋企业、打造一批海洋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海洋‘卡脖子’技术、打出一套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努力为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贡献更大即墨力量。”刘新兆说。 (经济日报记者 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