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加速走出“象牙塔”!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已筛选科技成果项目1000余项

2025-01-13 06:5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以全流程全要素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已筛选1000余项有效成果

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走出“象牙塔”

前不久,一场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产教融合对接交流活动在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举办,山东大学多个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模型一体化平台、AI视频智能识别平台、太赫兹传感器研究、深海声学定位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做了推介。这是校地融合服务中心自2024年5月份试运行以来,组织开展的第47场技术成果供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

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展厅。

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由青岛市教育局、崂山区政府共同建设,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承担日常运营服务。该中心致力于打造青岛高校开放共享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全流程服务、全要素跟进。短短半年时间,该中心已在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明显实效,汇集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科技成果1万余项,筛选科技成果项目1000余项,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协议36项。

全流程全要素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集聚了众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但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成果也存在转化率低、产业匹配度低等问题。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高校、企业、资本等共同面临的课题。

“青岛现有各类高校30所、高等教育机构24家,还有众多科研院所,它们拥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城市发展的优势,是我们服务中心的重点工作。”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明表示。该中心组建专门团队走访高校,对接学校科技处、科研课题组等,挖掘具有市场价值、可行性的好成果,已汇集在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科技成果1万余项,从技术先进性、落地商业性、项目团队、社会价值四个维度筛选1000余项有效成果。同时,走访了解产业链主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技术需求近140项。成果转化路演活动则是专门为高校和企业搭建起的对接桥梁,该中心已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成果供需对接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47场。“每一场路演活动前,我们都会精心准备,邀请企业、资本参与技术评估,经过反复讨论,才确定最终是否举行路演;路演结束后,我们则会继续跟进,推动各参与方达成合作,尽最大努力让成果落地。”刘晓明介绍。

资本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的一大特色是提升了资本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参与度。上财青岛研究院过去10年时间里,已培养了1500余名企业中高层学员,他们懂技术、懂市场,掌握着大量的资金,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中心特意组建了以投融资机构、企业以及行业商协会负责人为主体的青岛市技术成果投融资专家委员会,突出精准筛选、精准对接、精准跟踪、精准推介工作特色,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筛选和评价。”刘晓明告诉记者。未来,该中心将发起创立基金,为科技成果种子的培育灌溉“第一滴水”。为推动在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该中心依托上海财经大学开展系列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投融资和商业化运作的新型技术转移复合型人才。截至目前,已招募培养中级技术经纪人50人,其中22人已获得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中级)证书,28人将于2025年正式参与考核结业。今后,该中心还将积极发挥高端技术转移人才集聚的优势,定期开展“技术转移·智荟沙龙”活动,汇聚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科技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士,开展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对接互动,推动科技成果进入高端市场。

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举办多场技术成果供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

此外,校地融合服务中心还强化人才引育,为青岛城市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联合市(区)人社局及相关机构,整合青岛企业岗位需求,以独具特色的“1136见习计划”打通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人力资源壁垒。“1136”即“1天产业游学+1天岗位双选+3或6个月见习实习”,逐步形成人才画像、企业实训、路演面试、创业孵化、在线讲座等人才服务体系,为企业定向遴选储备人才、建立准职工人才库,使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经过一些列系统性整合举措,校地融合服务中心逐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技术、人才、资本等全要素的有效聚合,加快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

已有36项成果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协议

氢能源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也是“双碳”背景下加速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

去年7月份一次对接活动中,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负责人刘玉勤了解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李晓锦团队在氢能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且期待成果转化的意愿很强烈。“不过,这项成果技术比较庞杂,想要落地,需要大量投资,实施难度也较大。”自那时起,刘玉勤和同事便时常与李晓锦团队对接,进行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商业路径等分析,最终确定了“小步快跑”的策略,先将其中的超高纯氢高可靠性的电解水系统和小型制充氢一体机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而后再逐步扩大成果转化的范围。

最近,李晓锦团队正在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善商业计划书、股权结构分配,推动融资,很快就将成立相关的公司。团队自主研发的小型制充氢一体机系统通过了5000小时可靠性测试,2Nm^3/h(即每小时可制两标准立方米氢气)电解水制氢系统通过3000小时可靠性测试,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制备超纯氢纯度达99.9999%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可产业化推广至下游半导体、光电等尖端精密加工领域应用。

该成果仅仅是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该中心促成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意向协议已达到36项,其中有部分成果正在落地转化的过程中,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东红的“新能源汽车电磁减振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已达成落地意向,正在进行产业化测试;青岛大学“优质半导体应用技术”成果已搭建起创始团队,也已有样机订单,有望近期实现融资和注册落地事宜;清华大学教授黄蔚欣的“空间编织空间艺术装置”成果,已与产业方建立合作转化意向,由产业方推动注册公司落地……

同时,该中心还坚持以产业链主企业技术需求为牵引,促进科研端与产业端精准对接,如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子公司提出藻类和其他植物的提取与优化需求,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对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金鑫教授团队,经过多次线上线下对接,技术获得企业认可,双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当下的青岛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加快构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内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将牵手产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以链主企业为牵引,结合上下游企业技术和应用需求,联合相关行业协会,深度挖掘产业需求,精准链接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对接和转化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20多岁小伙吃“流感神药”次日忍不住洗澡 结果肺部感染

2025-01-13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美警方:已确认14人因山火死亡 另有16人失踪

2025-01-13    央视新闻

2025青岛区市划重点,全力推进这些产业、园区、大项目……

2025-01-12    青报观象山

青岛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全国第15位!

2025-01-1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除夕火车票即将开售!购票日历来了

2025-01-12    央视新闻客户端

开年就炸场!国乐相声秀《乐来乐快乐》引爆岛城演艺市场

2025-01-12    青岛新闻网

青岛三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 发挥引领作用

2025-01-1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胶州湾二隧、官路水库……青岛43个项目入选“省重大”!

2025-01-1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