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开花!青岛持续耕耘“蔚蓝”
春节将近,“海洋大集”在青岛启动,浓郁的海味伴随着年味扑面而来。对于向海而兴的青岛来说,海洋是这座城市刻在基因里的鲜明特色。
从百年多前名不见经传的渔港渔村,到如今千万人口的现代大都市,青岛不仅享受着绵延海岸线的天然馈赠和文化滋养,更是把海洋作为创新的广袤沃野和战略要地,不断耕耘蔚蓝,向海要发展、要未来。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屡次刷新世界纪录,全球首艘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在青签约建造,海洋领域国际首款免疫抗肿瘤多糖一类新药BG136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壬海1号”“海兴农2号”“海兴农3号”等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持续涌现……以创新为引领,青岛在海洋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多点开花,动能澎湃。
海洋科研 最强大脑
培育蓝色新质生产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关键。对青岛而言,雄厚的蓝色科研底蕴,无疑是其“逐梦深蓝”的信心与底气。
硬件实力上,青岛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更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涉海科研机构超50家;而在人才储备方面,全职住青涉海院士已达23人,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构建起青岛海洋科研的“最强大脑”。
在科创力量的坚实支持下,青岛得以持续探索广阔海洋的丰厚宝库,一系列科创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率先研发选育的“壬海1号”等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极大改善了此类海虾种源依赖进口的状况;研发网衣清洗机器人,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深海养殖平台的养护难等问题……不断突破的关键科技攻关,塑造了青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新优势。
必须要指出的是,追求创新是科研的“天性”,但只有让科技成果真正从“纸上”落到“地上”,才能将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此,青岛不断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搭上“加速器”。近年来,青岛累计立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4项,各级科研经费支持近25亿元,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蓝色产业 激流勇进
经略海洋,产业为先。一直以来,青岛瞄准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方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尤其是海洋渔业、港口航运等优势产业,以及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更是显示出强势的竞争力。
辽阔海疆上,青岛制造正在激流勇进。2024年,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青岛船舶海工企业产值在全省占比达到42.7%。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连续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等从青岛驶向全球,这些“大国重器”正是支撑海洋事业发展的脊梁。
港口兴,则城市兴。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被称为撬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棋眼”。2025年伊始,山东港口青岛港第12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而在前不久,中远海运特运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正式开通,青岛港由此成为中远海运特运在中国北方唯一的件杂货班轮“枢纽港”。未来,青岛港也将加快向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型升级,持续赋能海洋经济升级和城市对外开放。
人海和谐 生态为先
当下,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海洋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海洋生态的基底。青岛重视海洋生态环保工作,早在2017年,岛城便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实现了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陆海一体化治理体系。
擦亮“海洋蓝”,离不开“生态绿”的底色。沿着青岛绵延的海岸线,可以细数这些年来青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累累硕果。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99%以上,崂山湾荣登首批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榜首,入海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数量居全省第一……持续改善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促进海洋生物医药、蓝色粮仓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作为一座著名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无疑为旅游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整合旅游码头资源、着力推进海上旅游联合运营等有效举措,青岛大力整合海洋文旅资源,取得了良好效果。以邮轮旅游市场为例,2024年青岛全年运营11个主题邮轮产品共计21航次,同比增长600%,接待游客7.1万人次,为2023年同期的16.5倍。凭借丰富的海洋文旅资源,青岛已连续2年位列全国游客满意度前十名,并成功当选“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
天高亦可飞,海广亦可源。浩瀚海洋蕴藏着无限的动力,逐梦深蓝的动人故事将继续在青岛书写。(王国钰 赵一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