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青岛走在前 | 以港兴城,做强海洋经济发展“开放地”
以港兴城,做强海洋经济发展“开放地”
近期,青岛在港口航运领域屡谱新篇——
2024年12月16日,72000吨多用途船“GREEN NAGOYA”轮从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码头出发,前往非洲,标志着中远海运特运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正式开通,青岛港由此成为中远海运特运在中国北方唯一的件杂货班轮“枢纽港”。该航线将为青岛乃至全国工业制品出口非洲提供点对点的快航服务,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非地区的件杂货运输“海上高速公路”;
2024年12月16日,“GREEN NAGOYA”轮从青岛港出发前往非洲,标志着中远海运特运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正式开通。
2024年12月24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对“明志”轮的作业中,在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技术及多系统数字化作业平台等助力下,以单机3167吨/小时的作业效率,第27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再次展现了在干散货接卸领域的技术水平和领先地位;
2025年1月1日,随着“东方澳洲”轮最后一个集装箱顺利装船,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9自然箱/小时,第12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这是2024年至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加快从百年大港向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全面跃升。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青岛依海而生、依港而兴。青岛港是我国北方最大外贸原油接卸港、北方最大集装箱干线港以及北方三大外贸铁矿石接卸港之一,是面向日韩和东盟的“桥头堡”,是中亚及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也是我国沿黄流域对接国际市场的最便捷的“出海口”。近年来,青岛依托港口区位、战略等优势,持续做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开放地”。
——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四强。2023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77万标准箱,分别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2024年前11个月,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61亿吨,同比增长4.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38万标箱,同比增长7.6%。目前,青岛港海向开辟230条集装箱航线,数量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陆向开通83条海铁联运线路,布局51个内陆港,海铁联运箱量保持全国首位。
——加快向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进阶。建成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国首个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近年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已成为全球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超国外同类码头50%。
——不断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在发展壮大港口运输“硬实力”同时,青岛还加快提升航运服务“软实力”。董家口原油码头二期、粮食筒仓三期、原油商储库三期等一批港产城项目建成投用,进一步实现港区功能拓展。2024年,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液体化工仓储工程(二期)土建项目施工任务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交工质量核验。该项目填补了青岛港董家口液化码头公司没有罐存的空白,可为董家口港区下游企业和临港产业解决燃料缺口的问题,提升对下游企业的转运服务能力,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面向未来,更多部署还在展开。2024年,《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批复,加快构建“一湾两翼辖六区”的总体发展格局,推动青岛港从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型升级。2024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实施,围绕“强化航运中心规划引领、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加快拓展航运贸易市场、强化航运金融服务保障、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提升海事法律服务能力”等13项重点任务攻坚突破,力争到2028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初步形成,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短评
补短板,强优势
李勋祥
青岛港口枢纽地位突出,港口经济快速发展,是青岛打造现代海洋发展高地的优势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青岛临港产业特别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港强航弱”局面尚未扭转。
针对这一问题,青岛正拿出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一是将“港口航运”作为青岛加快构建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之一进行谋划,通过项目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成立青岛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挥辐射带动和投资引领作用,聚力发展航运物流等3个支柱产业。三是组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班,印发实施《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全面提升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
既要港强,也要航强。“两手抓”的青岛正加快走出一条“以港兴产、以港兴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