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青岛5家三级综合医院121个病区试点推广医疗陪护新模式

2024-12-27 08:10    青岛日报

“无陪护”病房,怎么陪护?

青岛5家三级综合医院121个病区试点推广医疗陪护新模式,实现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有效衔接

患者只需按下床边的呼唤铃,训练有素的护理员就会立即赶到,提供擦浴、喂饭、翻身、拍背、辅助康复训练和陪诊等一系列专业生活护理,患者家属无需请假陪床,或者可以“只陪不护”。

这是青岛正在做的一种新的尝试,“新”就新在这些训练有素的专业护理员不是由患者家属雇佣的,而是由医疗机构与第三方专业护理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引入的,他们将代替家属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高质量生活照护。

这一创新的意义不止于为家属“减负”,更实现了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的有效衔接,将外科快速康复模式在生活照护上的短板补齐。

近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无陪护”模式已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青岛市市立医院、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5家三级综合医院试点,截至目前,已打造“无陪护”病区121个。

创新陪护模式解决社会刚需

医疗陪护是社会的刚需,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我国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和子女将承担更大的照护压力。

以往,患者家属只能通过小广告、熟人介绍或者网上查询等方式聘请护工,不仅价格高,而且护工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一旦发生纠纷,患者家属往往维权困难。

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青岛很早就开始了对“无陪护”照护模式的探索。2010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出台《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提出“不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同年5月,青岛在全市30余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启动“无陪护”病房试点,但彼时的“无陪护”是将为患者洗漱、翻身、喂饭等生活照料交由护士承担,护理服务“加量不加价”,虽然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却让本就人手紧张的护士工作量翻倍,最终难以实行。

近几年,浙江、福建、山东、山西、天津、广东等省市启动了新一轮的“无陪护”病房建设,青岛再次跻身全国前列。2021年,青岛部分医疗机构在内分泌科、骨科、急诊科等科室试点新型“无陪护”模式。这一模式取消以往家属陪护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由医院公开招标选择第三方专业护理服务机构,由公司派驻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在科室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患者的生活照护,从而实现“无陪护”病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的有机结合。

“无陪护”模式既减负又助力快速康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在2021年开始探索“无陪护”病房运行新模式,脊柱外科是医院最早的试点病区之一。这里常驻着一支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可以为有陪护需求的患者提供“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护理模式。其中,“一对多”小组制陪护是近年来的创新举措,5名专业护理员分成白晚班,为8名至10名患者提供生活护理,每名护理员需要照护3名至5名患者,但其价格只有“一对一”护理的一半左右,因其专业的服务和高性价比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青睐。

两天前刚做完腰椎手术的李先生选择的就是“一对多”小组制陪护,虽然护理员不是全天24小时坐在他床边,但只要他按下床边的呼叫铃,身穿绿色统一工装的护理员程鹤就会快步赶来,为其提供专业且贴心的照护。

与从社会上聘请的普通护工不同,程鹤固定在脊柱外科“上班”已经一年多了,非常熟悉手术后患者的照护流程,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监督下,她每天要帮助李先生完成10次至14次的翻身拍背,辅助其完成每天5次、每次20分钟的康复锻炼,并陪伴其完成各项检查和治疗。

帮助患者翻身看似简单,对大部分家属来说却有一定的“门槛”。因为脊柱外科手术后患者只能“轴线翻身”,即确保颈、肩、躯干始终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腰椎,否则轻则会刺激手术部位,重则会导致骨折错位。对于脊柱外科的护理员来说,“轴线翻身”是基本功,他们上岗前每个人都会在资深护士的指导下,在医院病房用模拟人练习无数遍,最终通过科室一系列针对性考核后才能上岗。

“有了他们的专业化服务,家属真正实现了‘陪而不护’,减轻了全家人的负担。”李先生的家人说。

专业护理对快速康复的重要作用,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胸外科病区有更为直观的体现。“我们胸外科贯穿外科快速康复理念,要求手术后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按照医嘱,接受胸外科微创手术的患者,手术后4个小时要喝水,6个小时要下床运动和排尿,此外还要辅助拍背排气,主动咳嗽和开展康复训练,这些康复锻炼对患者的快速康复尤为重要。”胸外科病区护士长马玉容表示,但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身上插着四五根管子,很多家属连温水擦脸这样简单的护理都不敢动手,更别说辅助患者完成康复锻炼了。“还有很多家属每天轮班来医院陪床,护士白天刚刚教会上一个家属如何拍背,晚上在床边遇到的又是‘新面孔’。”马玉容说。

专业的护理员上岗后,快速康复的这块“短板”终于补上了。记者在市市立医院胸外科病区看到,3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护理员各司其职,有人帮助病床上的患者拍背排气,有人搀扶着前一天做完手术的患者在走廊康复训练,还有人推着平板床运送患者做进一步治疗。患者家属真正实现了“陪而不护”。

马玉容介绍,在“无陪护”模式下,护理员被长期固定在科室工作,接受护士的指导和督促,从而熟练掌握科学的护理技能,真正成为护士的帮手。他们高质量的生活护理不仅为家属减负,更让护士可以集中精力从事医疗护理,最终让患者最大获益。

全面推广还要闯过“几道关”

当下,新型“无陪护”服务模式已拓展到岛城5家三级综合医院的121个病区,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达到100%,试点经验正向全市更多医院的更多病区推广。但该模式在青岛全面推广,仍然有几道关卡需要跨越。

首先,新型“无陪护”服务模式必须处理好“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模式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互补,而非竞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主管护师李娜介绍,该院的11个“无陪护”病区坚持多种陪护方式并存互补,由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自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陪护方式。一般来说,创伤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手术科室,患者往往只在手术后的3天至5天需要专业陪护,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需求较大,护理员需要帮助搬抬患者。在“一对多”小组制陪护模式下,护理员们可以更好地形成合力为患者服务。目前,约有25%的手术后患者选择这种陪护模式。而在妇科、肛肠科等科室,患者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会更加青睐“一对一”的陪护方式。

其次,“无陪护”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对护理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岗的护理员多为40岁以上的女性,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较大,很多人是从育婴师或者家政员转岗而来,普遍缺乏专业的医疗或护理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培训、考核体系,帮助更多有能力、有情怀的年轻人成长为合格的医疗护理员。”李娜说。除了第三方护理服务机构会外聘资深护理专家为新入职员工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外,2023年12月开始,市卫生健康委还会委派市护理学会统一组织对医疗护理员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防护、基础护理技术、卧位安全与护理、清洁照护、安全的认知与防范、常见症状识别等理论知识培训,以及心肺复苏、床上擦浴、手卫生等基本护理实践技能培训。

护理员上岗后,同时接受派出单位和医疗科室的双重管理,相关科室也会安排资深护士,根据专科疾病特点、照护重点、病人需求对护理员定期开展专科护理技能升级培训。护理员还可以深度参与护理查房或护士的晨间护理,现场接受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快速提升专业护理水平。

最后,护理费用也成为“无陪护”模式全面推广的一个重要“门槛”。目前,“无陪护”病房“一对一”陪护费用在280元/天至300元/天,“一对多”模式的陪护费用在180元/天至190元/天。这笔费用由患者和第三方护理服务机构结算,目前尚不能纳入医保报销。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如果只是短期住院,这笔护理费尚且能够承受,但如果重病患者长期住院或者频繁住院,这笔护理费也会成为他们的一项负担。

有专家建议,青岛在试点推广过程中,可将这笔新型护理费与医保、琴岛e保或者长护险服务相结合,助力“无陪护”服务走进更多的病房,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青岛发布“十条措施”,对成果转化“推一程”

2024-12-27    青岛日报

“冬游青岛”多彩迎新年!各文旅景区放大城市特色,打造跨年体验新场景

2024-12-27    青岛日报

氧气罐爆炸?机尾孔洞、两个黑匣子已找到 阿航空难谜团待解

2024-12-27    央视新闻

海尔未来十年:建立世界一流产业生态

2024-12-27    青岛日报

青岛:挽留海鸥三十载,人鸥共舞绘和谐

2024-12-2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市南法院开展“蓝色风暴”冬暖执行行动

2024-12-2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07-20   

新买渔船发生碰撞,即将错过渔汛,青岛海事法院法官“出手”

2024-12-2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