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青岛:做好海洋“大文章” 凸显城市引领作用

2024-11-25 07:1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做好海洋“大文章”,凸显城市引领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解读《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本书,那城市规划便为其擘画出充满雄心壮志的“主脉络”。

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青岛总规”),堪称是框定了青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脉络”,为青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注入强劲动力。

面向2035年,青岛总规的核心要点是什么?未来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增进民生福祉?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接受本报专访,并对本轮青岛总规进行深入解读,进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青岛未来的崭新发展图景。

城市性质明确了青岛承担的使命和担当

记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曾批复三版总规,城市性质主要聚焦在城市的工业、港口、国防、文化旅游等方面。刚刚批复的青岛总规中,国务院确立了“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请您谈谈青岛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以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李晓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总体性的要求,所以城市发展一定要放在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看。

面向2035年,本轮青岛总规提出了四个城市性质、三个核心功能定位,从上到下讲,反映了国家对青岛的要求。可以看出青岛在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本轮青岛总规中,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放在第一位的城市性质。目前,我国60%至70%的经济和人口聚集在海岸带上,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是率先从4个特区城市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始的。所以沿海城市的发展在国家发展大格局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城镇化、工业化进入“下半场”,沿海城市作为先行区,更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本轮青岛总规将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放在青岛城市性质的第一条,也说明了青岛作为国家的沿海中心城市对于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发展、对于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要性,集中体现了青岛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青岛作为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引领性和带动性作用。

其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对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的延续。青岛作为第三批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有30年了。本轮青岛总规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次纳入,体现出国家要求青岛保护好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凸显历史文化的价值。

再次是现代海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是沿海城市相互之间非常重视的一个命名和角色。“十三五”国家海洋规划明确提出了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上海、深圳、广州等滨海城市纷纷确立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如果国家要在沿海地区试点海洋城市或者海洋中心城市的话,青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洋科研层面,青岛有中国海洋大学和崂山实验室;海洋航运层面,青岛有北方最重要的港口资源。但是作为一个海洋城市,青岛在海洋环境治理、海洋应急救援等方面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此外在港口建设方面,对标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在港口专业化程度和功能综合性上都有待提高。

最后一条城市性质也非常重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无论对于全球化,还是对于区域一体化来讲,最重要的是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种要素流动,其前提是要有网络、有走廊、有节点、有枢纽。青岛叠加了“门户”和“枢纽”两个要素,是典型的门户枢纽城市。青岛是整个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门户开放作用突出。近几年航运发展和航空发展都很迅速,铁路系统也逐步完善,城市枢纽功能不断提升,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相匹配,这也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总体而言四个定位,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青岛的要求,明确了青岛承担的使命和担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岛的特质,反映了青岛既有优势和青岛未来的机会。

确定“一核两轴三城”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记者:青岛是一个滨海湾区城市,本轮青岛总规提出了“环湾引领”战略,将发展重心聚焦环湾,同时在两翼布局蓝谷海洋科学城和董家口港城。对于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最新规划的?

李晓江:“环湾”和“沿海”是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的两个关键词,青岛(东岸城区、黄岛、红岛)是围绕胶州湾展开的,同时东西两翼海岸带也很重要,东边有蓝谷科学城,西边有董家口港城,滨海沿线还布局了各类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本轮青岛总规,“环湾引领”是核心空间发展战略,我认为首先要保护好胶州湾,利用好“环湾”这样一个滨水优势、自然景观优势、交通优势的同时,更要保持好胶州湾的生态环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子。

其次,环湾发展的城市布局特征,也带来了城市过于分散,增加了交通成本和服务成本。所以如何利用好环湾沿海的自然优势,在彰显城市自然特色的同时,又把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功能在空间上更加有效、高效且便利地组织起来,形成合理的城市框架,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轮青岛总规确定了“一核两轴三城”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核”为城市中央活力区;“两轴”为前海综合服务发展轴、环湾科创产业发展轴;“三城”为东岸、北岸和西岸城区),为环湾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解决路径,这一方案基本契合青岛自然山海地理格局和一直以来的空间发展规律。

同时,国土空间规划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全域全要素各类资源的统筹安排,本轮青岛总规在空间布局规划过程中,对城市性质定位和核心功能的承载空间布局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蓝色硅谷重点承担海洋科技创新功能,董家口港城重点承担港口航运和临港产业功能等。

记者: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在青岛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轮青岛总规又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请您从规划的角度谈谈现代海洋城市的内涵和重点。

李晓江:建设好现代海洋城市,就是要做好海洋保护、海洋研究、海洋开发等在内的一篇“大文章”。目前青岛在海洋运输、海洋渔业发展等方面较为突出。下一步建议青岛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海洋科研创新,关键是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尤其是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的海洋人才在此集聚,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海洋科研和科创基地。

同时,要做好海洋运输、海洋捕捞、海洋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发展都需要岸线和滨海空间资源,但是滨海岸线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重点是如何统筹好生活和生产对于滨海岸线资源的需求。本轮青岛总规坚持陆海统筹,对于滨海岸线和空间资源进行了全面安排,尽最大可能保护好自然岸线;居民生活区所在的城市地区岸线规划生活岸线,提高亲海性;合理安排生产岸线为未来潜在的海洋产业预留一定的空间,注重港产城融合发展。

另外,青岛港作为山东港群的核心枢纽港,未来还需要往国际航运中心方向发展,要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强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作用的契机,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出海口的作用,提高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加大与沿黄内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合作,通过在西安、兰州等地设置无水港,推进多式联运,增强港口枢纽功能,提升港口能级。

构建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城市生活圈

记者:青岛是一个比较宜居的城市,请您结合本轮青岛总规谈谈未来如何建设人民城市,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李晓江:城市发展如何让市民满意,这是一个核心话题,也是一个难题。人口流动已经从“收入导向”转向“美好生活导向”,这是当前一个显著的变化。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个时代,人是随着工作走的,哪里工作好就去哪里。但是今天人们的流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就是从“收入导向”转向“美好生活导向”。

本轮青岛总规提出,构建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城市生活圈,强调了要提供全龄友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当城市发展到新的阶段,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很大,要充分了解城市新市民、旅游人口、商务人士、创业人群等不同诉求,提供精细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和特色空间,使城市能够体现公平、共享理念,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针对城市新市民,要帮助他们解决好住房、医疗、养老,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针对游客,首先是提供他们没有看过和体验过的东西,这样对他才会有吸引力,另外还要提供安全、方便、性价比高的出行和住宿环境等;针对商务人群,能够提供便捷高效的航运和铁路交通。另外,还要保留一定的低成本空间给低收入群体。

城市建设还要体现对生命全过程的关注,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推进儿童友好型、养老型的设施建设。本轮青岛总规也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相融合、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国际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本轮青岛总规强调了对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请您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海旅游目的地的作用?

李晓江:国家授予青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已有30年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直是青岛的城市特色,“碧海蓝天”代表着自然环境,“红瓦绿树”则代表着城市风貌。所以青岛最大的旅游价值一方面是自然遗产,另一方面便是文化遗产。

本轮青岛总规提出系统完整保护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国际旅游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具有人文和自然双重价值,把物质文化保护好的同时,要挖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突出背后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

发展国际旅游和保护历史文化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应把历史文化渗透到青岛的骨子里,变成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城市风尚和城市风气。一方面要保护、传承、挖掘弘扬好既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响应市民需求,思考不同人群的需要,培育新的文化,充分体现文化的包容和多样性。

记者: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始终是城市发展的热点,本轮青岛总规对此有哪些新举措?

李晓江:“绿色低碳”这一话题内涵丰富,其核心是能源转型,从大量碳排放的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此外在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城乡建设领域,都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本轮青岛总规在强调生态修复、绿化覆盖率、耕地保护的同时,还很重视能源转型。其中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库,是过去200年中唯一持续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系统;风能、光伏等也都是替代传统能源的绿色低碳能源;还要广泛鼓励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象灾害已然成为现实,近年来,这类由极端气象导致的灾害呈现出愈发增多的态势。自然灾害以及安全韧性问题,已然成为人类在未来长期都要面对且愈发严峻的重要话题。本轮青岛总规着重提出要构建全域防灾安全韧性格局,全面提升城乡的安全保障水平。在我看来,这既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当务之急与现实需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上合国际枢纽港12月起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2024-11-2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今天阴有小到中雨转多云 市区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2℃

2024-11-2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中工际华绿色智能矿山装备产业园预计年底投产 将打造国家级绿色制造产业园

2024-11-2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参与学生超1.2万人 青岛市市南区课后托管“好玩”又“好学”

2024-11-2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强化团员青年、妇女等群体带动作用!青岛:让文明新风“飞入百姓家”

2024-11-2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国考考生请注意!今起可以打印准考证了

2024-11-25    央视新闻

年底前,你的工资卡或多这几笔钱!

2024-11-25    工人日报

免签“朋友圈”再扩大!中国目的地搜索热度暴涨

2024-11-25    央视财经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