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山东前十大海工船舶出口企业出口值同比增长超20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近日,在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通关保障下,2座TYPE 3型海洋工程生活服务平台在青岛海西重机公司顺利建造完成,开始进行出海前的最后准备。
“这是我们公司自主建造的海上自升式生活服务平台,可容纳150人在平台上工作和生活,主要服务于石油天然气开采。该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其稳定可靠的质量以及高性价比得到了客户青睐。”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代振华介绍。
海工装备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军产业。青岛海西湾内,由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海西重机、海西重工、北海造船、中船发动机等5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造船能力668万载重吨,修船能力200余艘,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50万吨。在这些海洋“巨无霸”的带动下,周边区域已形成了以船舶海工制造为龙头、配套产业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完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效应不仅体现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也体现在链主企业之间的横向协作、优势互补。我们积极与行业内头部企业合作,不断拓宽国际‘朋友圈’,今年已交付平台4座,剩余8座平台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前陆续交付完成。”代振华介绍说,基地内企业抓住新一轮市场机遇期,迅速抢占国际市场,订单量已排到2026下半年。
针对海工装备项目建造周期长、料件繁多的特点,黄岛海关积极推进“智关强国”行动,成立专项课题组,根据海工装备制造业特点,建立起近1000种海工装备零件归类数据库,探索对主、辅料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和“电子底账”风险式管理,有效解决企业保税料件繁琐庞杂、备案工作量大等问题。
“海关积极支持企业工序前移、节拍化生产等业务诉求,提升加工贸易手册全流程办理时效,实现企业申报当天货物即放行。”黄岛海关企业管理处副处长王光强说,为企业量身制定的监管方案,保障了企业各生产环节“无缝对接”,进一步助力区域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扩大。
随着海洋装备由近海向深远海进发,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竞争地位显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前十大海工船舶出口企业出口值近3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00%。(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高卓 马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