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立潮头:时代之问的青岛回响 关键一招的山海巨变
山高万仞,应有先行者;水深千尺,需当探路人。
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始终走在现代化道路的前列,勇当排头。历经四十余年的岁月洗礼,这个中国东部沿海的小渔村正在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从1949年的生产总值不足3亿元增至2023年15760.3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1949年的41.5:38.3:20.2调整为2023年的3.1:33.4:63.5,新兴战略性产业加速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速;
对外开放持续扩容——进出口总值从1988年的2.8亿美元增长445倍,2023年达1246.4亿美元;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2.5万家,贸易伙伴扩大到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创能力显著提升——从仅有个位数的科研机构到千余个创新平台赋能,从不足百人的科研群体到如今“两院”院士领衔的完备人才体系,青岛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高举创新之旗、敢为改革之举、坚持开放之道,先后推出2075项改革创新举措,有110余项改革创新做法获得中央和省里肯定认可。
眼下,一往无前的改革开放大潮,仍在潮涌澎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宏伟蓝图,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待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掣肘与制约。
于变局中开新局,带着与生俱来的改革基因和开放视野,青岛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斩浪搏击。
01
牵好“牛鼻子”,进一步释放整体活力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嘱托,也是山东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青岛更是坚定扛牢“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担当。
如何扣住“进一步”这个关键题眼?
9月,《学习时报》刊发了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的署名文章《深刻领会把握“五个注重”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答卷》。文中,曾赞荣将“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列为“五个注重”之首,并把“深入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项任务。显然,国资国企改革已成为当下青岛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
从1987年青岛在工业企业中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到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提速,再到青岛开展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国有经济一直为推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坚强支撑。
上一轮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青岛三年考核均获评国务院国资委最高等级A级,区域性国资综合改革95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2023年,青岛接续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今年2月,《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改革目标掷地有声:到2025年,在增强国企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三个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青岛也在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56789”这组数据说明,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下,新质生产力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
图片来源:青岛西海岸新区国际招商
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民营领军标杆企业打造工程,设立“青岛企业家日”,构建常态长效“政企沟通”机制……一系列举措助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青岛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截至2023年末,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210.1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青岛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青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持续升级,先后推出智慧审批、信用监管等198条创新举措。随着“无证明城市”建设扩面提质、“数字青岛2.0工程”启动实施,青岛正不断强化近悦远来的软实力。
02
因地制宜,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变革与突破。
何以因地制宜?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要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岛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锚定“强龙头”定位目标,青岛担当实干、聚力攻坚,推动城市发展的质量结构蝶变升级。
产业更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命题,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推动青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重点产业链加速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发展模式更新——数字化转型本就是集约发展的应有之义,数字化必然代来产业链、供应链降碳。借由“工赋青岛”行动,青岛已分三批次认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29家,累计赋能本地企业3000余家,落地数字化改造项目超630个。
2023年,青岛“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7%,“四新”经济投资增长9.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2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到全国水平的40%。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赋能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青岛已推动落实117项年度重点工作,加快317个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其中不少项目的顺利推进落地,离不开青岛日益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搭建“绿色通道”模式、构建项目绿色等级,“贷”动绿色低碳发展可谓青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实体经济要强起来,金融业就必须强起来,同时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本就具备极强的拉动力。
2014年,国家批准设立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年来,金家岭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抢抓试点机遇,探索创新路径,致力打造财富管理、创投风投和数字金融三大核心竞争优势,推动金融项目引进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实现金融机构数量与业态的“双进阶”。2023年,金家岭金融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6.44亿元,金融业税收138.16亿元;青岛金融业增加值达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GDP增速0.6个百分点。
03
扛牢国之重任,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度释放了开放的信号: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尤其是在破局全球化困境的当下,中国立足于自身开放实践,亟待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青岛坚持把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抓好改革工作的重要牵引,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建设上合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面向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国际化平台,上合示范区无疑是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主战场。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累计推出100项制度创新案例,创新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上合银关通、上合贸易指数、信用上合等2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获得国家有关部委推广。
开放赋能之下,上合示范区现代贸易中心已集聚贸易主体突破2000家,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过万家,国际能源中心交易额突破千亿元。
另一片“试验田”青岛自贸片区,同样在坚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断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试制度、闯新路”。挂牌成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形成了300余项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举措,79项获国家和省级认可、推广。
此外,依托高能级开放平台的打造,青岛正全国面塑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开放思维。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这座城市以最高效的方式搭建高层次对话平台,将开放真正发挥出打开局面、带动全局的战略作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个个改革试点破题推进,一项项改革部署落地生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岛要与转型期的风险赛跑、与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赛跑,用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