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工程”投产,山东石化产业重磅升级
备受关注的山东“一号工程”迈入新阶段。
9月25日,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炼油二系列投入试生产。
从填海造岛,到投石围堰,再到投入生产,裕龙岛项目已经走过了十余年时间。这个投资近1500亿元的项目,是山东迄今为止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转入生产阶段,也意味着山东石化产业重磅升级。
一
众所周知,石化产业是山东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长年累积,在全省经济版图乃至全国炼化产业布局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布局分散、单厂规模小、产能利用率低、环保压力大等难题。
以地炼为例,现在全省有50-60家地炼企业,小散乱差问题突出,有六成的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在300万吨/年以下,而一次加工能力在500万吨/年以上仅占二成左右。而且下游深加工能力不足,成品油比重大,化工品占比小,譬如乙烯、芳烃等高端石化产品多半需要依赖进口。
行业整体竞争的加剧,更是让山东炼化产能落后问题迫在眉睫。多个省份陆续上新了产能高、炼化一体化的大型石化项目,比如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2022年初全面投产。国家也在进行排兵布阵、调整升级,早在2015年就布局了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高端大炼化建设风生水起。
对山东而言,再不规划布局“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大型炼化一体项目,石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将举步维艰,未来甚至会成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掣肘。于是,举全省之力建设的裕龙岛项目自然成为了山东石化产业全力转轨,改天换命的关键。
从产能规划来看,项目将打造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共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以进口原油为原料,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300万吨/年混合芳烃、300万吨/年乙烯。项目全部打通后,产品覆盖成品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绝大多数品类。项目一期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166亿元。
此外,项目还实现了多项第一,比如400万吨DCC(催化裂解)装置是世界最大装置;采用工艺“柔性”设计,是国内第一套全厂检修时产品仍可持续供应的项目;园内烟囱高度、中心控制室面积等均创亚洲最高纪录……
可以说,凭借裕龙岛项目,山东赶上了大炼化的“末班车”,重构了全国石化产业的格局。
二
裕龙岛项目投产对山东的意义还不至于此,这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次大换血。
为出清落后产能,整合优势产能,山东从2018年起,就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地炼产能整合工作。根据规划部署,到2022年,对城市人口密集区和300万吨/年及以下的地炼企业炼油产能进行整合转移。
而伴随着裕龙岛项目的获批,山东地炼产能整合的脚步明显加快。
2020年,山东金石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开启炼化装置拆除工作,拆除后将融入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首个正式签约并拆除装置的地炼企业。此前,还有科力达、富宇化工、海科化工、中海精细化工、成达新能源、滨阳燃化、鑫泰石化、恒源石化等8家企业同意参与裕龙岛项目产能替代。
这9家企业单套常减压加工能力合计约2500万吨/年,按照产能置换标准为不低于1∶1.25的减量目标,正好与裕龙岛项目一期2000万吨/年规划产能吻合。
目前,山东对产能在300万吨以下规模的小炼油企业进行关停并转,累计退出2696万吨地炼产能,年可减少煤炭消费量7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400万吨至500万吨。
不过,这还远远不算完。据计划,2025年,将对500万吨及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企业分批完成产能整合转移。全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亿吨/年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
三
产业布局的竞争还浓缩在化工园区中。
裕龙岛项目全部投产后,山东黄渤海南岸将有三大千亿级石化产业园: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蓬莱)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裕龙石化产业园,依次布局,共同形成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
根据赛迪顾问近期发布的《2024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山东17家化工园区上榜,数量第一,江苏千亿化工园区数量最多,达4家,比山东多1家。按照规划,2027年山东营收过千亿化工园区要达到10家。
产业园是支撑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和政府政策支持,可以聚集创新资源,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正在引领山东石化产业转型。
继推出《“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2025年,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提升至59%以上,打造5个以上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雁阵形集群”之后,山东又发布《“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头雁领航”行动(2024-2025年)实施方案》,目的就是以园区内龙头企业为引领,壮大产业集群。
不过,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保持高强度创新。如今的市场,比的不再是“量大价低”,而是技术含量,更是细分领域的差异化。
要实现向石化强省的跨越,未来山东石化产业要强化科技创新,固本培元、扬长补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焕新,进而转化出更大的发展优势。(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