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做强特色产业,富民增收处处好“丰”景
青岛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大都市带大农村”,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做强特色产业,富民增收处处好“丰”景
果蔬飘香、鱼虾满筐,9月的青岛,乡野田畴尽是丰收景象。
9月22日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崂山沿麓、黄海之滨的青岛,广大城乡居民在这一天礼赞丰收、共享喜悦。时下,青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大都市带大农村”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尤值一提的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跨过百元、千元、万元、两万元关口,呈现跨越式增长,收入结构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工资性收入过半,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加快增长。今年上半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65元、增长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3.2亿元、增长6.4%。
“粮袋子”“菜篮子”,蝶变富民兴农“钱袋子”
9月秋意浓,处处好“丰”景。当下,青岛27万亩花生已开始收获,玉米正在田间茁壮成长,农户们开启收获的季节。
在平度市田庄镇西寨村的花生地里,伴随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垄垄花生植株被卷进收割机,一串串花生破土而出,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3个人1天才能收获1亩地已成为过去,如今一个小时就能收获3亩地,一天下来能收获30亩地,而且果实干净,为后续储存、加工省力不少。
“我今年种了15亩花生,都托管给青岛西寨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到1天就把花生收完了,从种到收全程托管的费用是每亩950元,但是花生收入能达到每亩4500元左右,挣钱不说,我还没心事。”村民矫新龙如是说。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如何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种粮农户有钱赚?降低成本、保证收益、托住底线,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青岛,越来越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节本”的关键。40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小农户提供优质的农资产品,“耕、种、防、收”等作业和粮食回收,不仅把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生产中,更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降低小农户生产成本,助力农民增收。
“增效”则在于广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整合细碎化土地,实现更高效的规模经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效益。目前,青岛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超过76%(2023年统计为76.5%)。全市1.6万家合作社、4.29万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承包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在脱离了繁重种植劳作的同时实现了稳定收入。
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完善的农业保险,则为广大农业生产者吃上了“定心丸”。今年,青岛实现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让广大种粮户有底气深耕农业生产。农业补贴保险政策力度持续增强,农业保险险种从2007年的小麦、能繁母猪2个险种扩大至小麦、玉米、花生等19个市级普惠性险种,生鲜牛乳目标价格、果树气象指数等7个市级试点险种(包括渔业两个险种),茶叶目标价格、胶州大白菜目标价格等15个区市特色险种,基本覆盖种植业、畜牧业主要品种,为101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9亿元。
拉长增收产业链,奏响“共富曲”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选准、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大泽山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产品。目前,大泽山镇葡萄种植面积3.5万余亩,年产葡萄5万余吨,年产值8亿元,为当地葡萄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5万余元。产业兴旺,当地顺势以节庆活动、采摘体验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条,日前,第38届中国·大泽山葡萄节如约而至,活动持续两个月,释放乡村文旅“烟火气”。
“葡萄成熟后,我们家已经接待了前来采摘的市民2000余人次,加上卖出的葡萄,一季下来大约能收入60万元。”刘吉文是当地葡萄种植户,家中种植葡萄30余亩,今年,他还在网络平台上卖葡萄,干劲十足。
葡萄全产业链是青岛重点打造的15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之一。在青岛,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全市打造出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2条千亿级集群产业链,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87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55家,2023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451亿元。不但如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农村电商、农业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活力无限,202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35亿元,乡村休闲旅游接待662.7万人次。
特色产业发展如何,评判标准之一便是品牌影响力。“明月苹果是我们宝山镇的特色农产品,有着66年的种植历史。我们村成立了合作社,专注明月苹果的技术推广、销售等,如今社员们靠苹果每亩可获得纯收入2万元,日子越来越红火。”青岛宝山罗戈庄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加持和品牌效益,宝山苹果尤其是精品果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受到追捧,高峰时卖到“一个苹果十元钱”。
这是青岛发展品牌农业的一个生动事例。品牌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青岛坚持不懈发展品牌农业,农业品牌竞争力全面提升,“青岛农品”连续5年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全市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省级和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分别达到58个和227个,农业品牌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子”。
激活要素资源,增厚富民底色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朴素梦想。
“我们村年初以940.68万元的价格,将482.4亩林地经营权流转给‘萌乐世界’农村文旅项目,不但充分盘活了农村土地、林地、‘四荒地’等‘沉睡的农村资源’,而且最大化释放农村资源要素的价值。”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东草夼自然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23年,东草夼村482.4亩林地承包期到期,村两委联系了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并聘请了专业的测绘公司和评估公司,对项目土地进行测绘。最终,以940.68万元的价格成交,平均每年每亩地租金达到650元。村里将这笔租金收入用于缴纳村民医保、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村民居住条件等方面,而且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80万人次,将有效推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时下,青岛不断释放改革潜能,把激活要素资源作为增收“金钥匙”,增厚富民底色。用好各类支持政策,满足新主体、小农户融资需求,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科技人员入乡创业、农村能人在乡创业,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落实“人才贷”“乡村好青年贷”等支持政策,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600余人。
产业发展、要素激活,农民的获得感更强,城与乡正加快“共融共荣”。
基础设施更完备,乡村宜居宜业。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100个市级和美乡村,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梯次建设、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在全市开展清洁乡村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
公共服务便利度更高,农民乐享生活。养老、医疗、教育、文化……围绕这些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青岛完成了231处村养老服务站(点)选址,其中229处开工建设;全市乡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医共体成员单位药品配备重合率达到80%以上。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上半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65元、增长6.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征程上,全市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通讯员 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