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图片对比看变化 | “海洋科学城”:蓝谷蓄积“创新力”

2024-09-16 08:1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建设中的蓝色中心周边一片空旷。(摄于2017年)。

蓝色中心成为青岛蓝谷的重要地标建筑。赵健鹏 摄

小岛湾海岸带综合整治前(摄于2019年)。青岛蓝谷提供

小岛湾北岸的国家深海基地目前是“深海一号”等科考船的母港。赵健鹏 摄

位于青岛蓝谷核心区的中国(国际)矿晶科技博物馆,收藏有5万多件世界各地的矿物标本。赵健鹏 摄

■建设中的中国(国际)矿晶科技博物馆(摄于2019年)。青岛蓝谷提供

依海而建的人才公园,体现宜居、宜业、宜游的蓝谷新城建设理念。赵健鹏 摄

问海路周边聚集了众多科技园区和高新企业。赵健鹏 摄

从国家深海基地出发的“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多次完成深潜科考任务。韩星 摄

青岛蓝谷汇集多个“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赵健鹏 摄

诞生之日起,青岛蓝色硅谷便肩负重要使命——建设高质量的“海洋科学城”。

青岛蓝谷核心区,问海路一路向东,汇聚了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重点海洋科技项目,被誉为“海洋科技的华尔街”“一串海洋科技的珍珠项链”……

不熟悉青岛的人,也许不知晓蓝谷之于青岛的意义。青岛,集聚了全国70%的海洋科技力量,有中国“海洋科技城”之称,青岛的科研成果曾引领一次次蓝色浪潮……

正是有这一沉甸甸的“家底”,才有了肩负重要使命的青岛蓝谷的“横空出世”。

风起鳌山湾。2011年,青岛作出全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战略部署;2012年,青岛蓝谷发展规划获得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复,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加足马力,正式扬帆起航。

某种程度上,蓝谷无疑就是青岛科技的“聚核点”,是科技之“芯”。

从一片荒滩到“串珠成链”,问海路周边的变化,是蓝谷十余载发展的缩影,耕耘、积蓄,久久为功,青岛海洋科技的新质生产力渐露峥嵘……

2015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青岛蓝谷正式启用,成为国内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这一“大手笔”打开了新局面,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陆续在这里扎根,海洋科研逐渐成为青岛蓝谷的一张“王牌”。

近年来,青岛蓝谷坚持在海洋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持续放大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优势,一系列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案例》入选全国76个2023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名单……

新形势,新使命,新担当。为更好发挥青岛蓝谷“双核”引领作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布局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搭建起四大千亩产业园框架。

一个收获的金秋渐已来临,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大数据中心、国家标本样品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加快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新能源两大产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唐华芯威半导体产业园主体封顶,海尔·纳晖新能源产业园启动建设,科研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发展盛势,海洋经济全面起势。

从600余年前的明朝军事重镇,到如今科创资源富集、产业蓬勃发展的新高地,鳌山湾畔,正在见证着青岛海洋科技一次华丽的迭代升级。

肩负着经略海洋的使命,蓝谷在加快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助力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中继续担当作为,从“蔚蓝”,加速驶向“深蓝”。时空交叠,山海之间,“海洋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窦衍凤)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台风红色预警继续发布!“贝碧嘉”最新登陆时间预判→

2024-09-16    中央气象台

中国女排包揽冠亚军 世界沙排巡回赛青岛站落幕

2024-09-1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今天晴转阴有分散性阵雨 市区最高气温29℃ 最低气温22℃

2024-09-1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中超单场:青岛海牛主场战平武汉三镇

2024-09-16    新华社

@市民游客,公共交通优先!预计今晚五四广场游客流量大,青岛交警发布提醒

2024-09-1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地铁15号线建设再提速!南万站基坑开挖完成

2024-09-1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歌迷朋友,刘若英今晚青岛开唱!这份交通出行指南请收好

2024-09-1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今日启幕!青岛200多个科普场馆免费、优惠开放

2024-09-15    青岛发布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