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青岛聚焦产才融合:产业“求贤若渴”,人才“精准匹配”

2024-08-20 07:4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坚持靶向引才、精准聚才、政策留才,放大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互促效应”、不断提升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

产才融合:产业“求贤若渴”,人才“精准匹配”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聚焦破除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青岛依托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托举产业链,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新格局,着力推动人才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加快转化。今年上半年,全市吸引集聚各类人才11.95万人,同比增长4.48%,其中青年人才5.05万人,同比增长7.2%。目前,青岛共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78人,省级泰山系列人才1401人。通过人才引领驱动,每年有1200余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注入强大人才动能。

青岛国际人才会客厅。

不断提升人才与产业“适配度”

人才政策“企业点单”

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和高端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办”,努力克服现有政策“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实现对产业发展的靶向支持。目前,市级层面围绕建设中国“蓝色药库”、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定制专属政策20多个,引进高端产业人才40余名,帮助解决关键核心技术20余项

重点产业“精准滴灌”

今年4月,青岛印发《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立足青岛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链,择优遴选行业龙头企业,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200家左右重点企业,通过“精准滴灌”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谁是人才“企业评价”

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坚持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让用人主体说了算、市场说了算。在青岛市“拔尖人才”遴选中,赋予全市84家产业链“链主”企业、海洋高能级科创平台、重点产才融合项目自主荐才权,可直接推报进入“拔尖人才”专业终审环节,有效解决“企业认可的专家评不出、专家评出的企业不认可”的评价难题

关键技术“揭榜挂帅

为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供需高效对接,青岛按照“政府搭建平台、用人主体唱戏、供需双方对接、市场化运行”原则,搭建“揭榜挂帅”平台,推动实现唯才是举、谁有本事谁“揭榜”。平台上线以来,企业累计发榜290个,金额13.6亿元;227个人才团队通过平台“揭榜”竞争210个榜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90个项目进入实质签约,签约金额2.6亿元,精准有效促进产才匹配

西海岸新区“引才强链、聚才汇青”产业人才供需对接会现场。

以链引才:放大产业与人才的“互促效应”

产业是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如何让产业与人才实现“双向奔赴”?青岛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坚持靶向引才、精准聚才、政策留才,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放大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互促效应”。

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力量。5月16日,备受瞩目的致真存储芯片制造项目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开工,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该项目投资30亿元,致力于建设新一代磁性随机存储芯片加工工艺线,以加速磁存储芯片的产业化进程,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月产400万颗高端芯片,年产值超过15亿元。

“项目落户青岛,是因为我们真切感受到青岛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对相关领域人才的求贤若渴。项目确定落户西海岸新区后,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从签约到开工,我们团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致真存储芯片制造项目负责人王戈飞说。

2019年,王戈飞从法国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主攻磁性随机存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为了将王戈飞及其项目引入青岛,西海岸新区探索开展“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以政校企联合聘用人才、人才跨岗位开展科技合作的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编制支持和高薪待遇,企业和高校联合聘用王戈飞为企业首席运营官,集聚10余名海内外高校的博士人才,牵头开展芯片存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合作。项目落户西海岸新区,同时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落地布局,有效填补了西海岸新区存储芯片产业空白,进一步推动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青岛各区市也正紧盯重点产业领域,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相融合,下好产才深度融合棋——

市北区研究制定推进“四链”融合发展17条措施,出台“双招双引”协同推进7项机制,动态摸排人才、项目招引情况及服务需求,定期会商、协调推进重点人才项目落地,今年上半年落地项目99个,带动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人、博士30余人。

崂山区布局建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四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紧盯7条重点产业链,做深做实2个省级产业链人才联盟,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产研院(青岛)、智能家电国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千山”人才品牌,去年以来新培育国家级人才9人,泰山学者及产业领军人才15人。

胶州市深耕“以赛选才”模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举办“上合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重点引进、扶持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成长属性好、创新能力强的初创型科技企业落地发展。

如今,一批批教授、专家受邀上门指导,一位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来青创业,一个个研发基地挂牌成立……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的背后,青岛通过人才“雁阵”筑起产业“矩阵”,产才融合的强劲“引擎”,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蓝洽会”上设置的“高端智能制造”招聘专区。

精准聚才: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单”

当下,“撒芝麻盐”式的人才政策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只有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精准匹配,才能实现产才共进。近年来,青岛积极推行“菜单式”人才工作新模式,“量身定制”人才政策,不断提升人才与企业、产业的“适配度”。

“企业对高端技术研发、软件设计等技术技能岗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对青岛市域以外‘双一流’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在一次企业座谈会上,歌尔科技有限公司向青岛市委人才办提出了企业面临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难的问题。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我们可以对‘链主’企业实行‘一事一办’,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项人才政策。”市委人才办会同区(市)、财政、科技、人社等部门负责人,经过多次调研、座谈,制定了《关于支持虚拟现实产业“链主”企业发展的专项人才政策》,推出包括产业高端人才薪酬补贴、猎聘补贴、急需紧缺专业青年人才购房补贴等多项措施,并成立政策兑现专班,专门受理歌尔在青企业人才的集中申报。

“以往的人才政策制定,因缺乏企业视角和市场思维,常存在政策与产业发展、项目落地脱节等问题。”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说,为破解这个痛点,青岛突破传统思维,把人才政策制定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单”,实现精准支持企业发展。

具体工作中,针对产业不同、政策需求不同的实际,青岛注重普惠性政策与个性化、特殊化政策协同发力。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和高端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办”,努力克服现有政策“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实现对产业发展的靶向支持。目前,市级层面围绕建设中国“蓝色药库”、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定制专属政策20多个,引进高端产业人才40余名,帮助解决关键核心技术20余项。

城市集聚人才,既要量力而行,也要量体裁衣,推动产业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全方位精准对接。近年来,青岛不断优化升级相关政策,促进产才融合发展。

2020年,青岛出台《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对强化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促进产业“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等作出安排。去年,出台《关于强化人才资源统筹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以人才链为牵引,贯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

今年4月,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立足青岛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链,择优遴选行业龙头企业,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200家左右重点企业,通过“精准滴灌”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与此同时,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坚持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让用人主体说了算、市场说了算。在青岛市“拔尖人才”遴选中,赋予全市84家产业链“链主”企业、海洋高能级科创平台、重点产才融合项目自主荐才权,可直接推报进入“拔尖人才”专业终审环节,有效解决“企业认可的专家评不出、专家评出的企业不认可”的评价难题。对重点产业链上的产业人才,实行“按薪定才”,只要企业给予的薪酬达到150万元、120万元、80万元以上的,可直接认定为市B、C、D类高层次人才,享受对应服务。探索组建产业链联盟,赋予“补链”“强链”项目领办人推荐权、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权等,研究制定产业链人才共享共育办法,激发全产业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供需匹配: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青岛着眼发挥人才的实际效用,积极探索引才、育才、用才新路径,推动人才价值充分释放,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国内现有空调的恒定风速无法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动态调节,因此导致当空调将房间温度调至中性温度时,传统吹风方式会引起不舒适感,从而引发‘空调病’。”日前,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在青岛市“揭榜挂帅”平台发布了一条“开展全域动态舒适风技术开发”的项目需求,寻求高舒适性和高能效的空调器解决方案。

经过多轮对接,最终这一项目被西安交通大学张胜教授团队成功“揭榜”,双方签订项目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实现空调器气流动态调节,吹风感舒适性可提升10%以上,有效实现空调节能效果。

为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供需高效对接,青岛按照“政府搭建平台、用人主体唱戏、供需双方对接、市场化运行”原则,搭建“揭榜挂帅”平台,推动实现唯才是举、谁有本事谁“揭榜”。

“揭榜挂帅”平台上线以来,企业累计发榜290个,金额13.6亿元;227个人才团队通过平台“揭榜”竞争210个榜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90个项目进入实质签约,签约金额2.6亿元,精准有效促进产才匹配。

重塑人才引进理念,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青岛鼓励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产业集聚地建立“人才飞地”,通过人才政策“同城认定”、产业政策“同等奖补”、企业政策“让利跟进”,实现项目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投入在“飞地”、效益在本地。目前,已在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上海等国内城市建设9家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就地集聚高层次人才120余名,成功孵化并引入青岛注册企业42家。

重构人才培育模式,变“单向输出”为“双向发力”。针对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青岛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急需紧缺”专业实用人才,驻青高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有机衔接的育才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目前,已促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等驻青高校与海信集团、歌尔微电子等头部企业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其中,青岛大学与海信集团联合设置“海信班”,每年从数学、物理、自动化等学科中选拔10余名优秀研究生交叉学科培养,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较好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有效平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青岛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推动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加快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集聚高地蓄势赋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刘佳旎)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湖南资兴特大暴雨灾害已致50人遇难 15人失踪

2024-08-20    中国新闻网

从崂山、李沧到蓝谷,青岛这条“大走廊”让人期待

2024-08-20    青报观象山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07-20   

青岛今天白天阴有中到大雨并伴有雷电 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26℃

2024-08-20    青岛气象

@青岛人,部分道路施工,出行请注意

2024-08-20    青岛交警

青岛早知道|前7个月青岛机场完成国际转国内、国内转国际货邮吞吐量1200余吨;青岛前7个月扶持创业2.73万人

2024-08-20    青岛新闻网

医保也能刷“脸”支付 截至7月底青岛已有851台服务终端投入使用

2024-08-2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确认了 3人退出国家队!教练最新发声 网友祝福

2024-08-20    观海新闻综合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